位於成都興隆湖畔,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87%的功能房間能夠達到自然採光標準,外立面掛滿綠色植物,這就是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築」——中建濱湖設計總部(中建低碳智慧示範辦公大樓)。
「近零碳建築」指建築物通過適應氣候特徵和場地條件,通過被動式建築設計最大幅度降低建築對能源的需求,運行過程中全電化,不使用燃氣,建築排放的碳量處於較低水平。
「近零碳建築」不僅利用各種手段減少自身產生的碳排放,還收集並再利用雨水、充分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最終達到「零廢水、零能耗、零廢棄物」的理想狀態。
據介紹,該大樓總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項目由中建西南院總建築師劉藝牽頭各專業院打造,全過程BIM(建築信息模型)設計。
「低碳建築不僅只是先進設備的使用,應該是貫穿於整個設計本身。」項目關鍵技術策劃實施團隊、中建西南院雙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淵介紹,大樓共採用了30多項低碳建築技術,其中引領技術9項、示範技術24項。
數據顯示,通過低碳建築技術的採用,中建濱湖設計總部較成都市一般辦公樓年均能耗120千瓦時/平方米的標準,降低至40-80千瓦時/平方米,每年可以節省用電186萬度,約150萬元,年減少碳排放約1027噸。
探訪其間,這裏的每一棟樓頂都有屋頂花園。建築的至高處是「天空運動場」。建築的外立面栽種了本土植物油麻藤形成垂直綠化,形成獨特的「植物遮光簾」,還有迷你天空農場。隨便打開一間辦公室就能縱享4500畝的興隆湖景。
「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做到了建築屋頂全覆蓋。這就好像給大樓戴上了一頂『防曬帽』,降低了大樓的城市熱島效應。」袁淵說。「防曬帽」+「植物遮光簾」,美觀且實用。
據介紹,除了屋頂花園、垂直綠化為大樓降溫,大樓的「外套」——幕牆所採用的特殊材質玻璃,較普通中空玻璃節省35%的空調能耗,得熱係數優化至0.19,比採用中空玻璃低37%。
在窗戶設計上,大樓採用的「氣象跟蹤技術自控天窗」,可以根據感應器聯動實現自動開啟,加上可開啟百葉,增大了自然通風面積。在設計中利用了CFD(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室外風環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還在局部實驗「預冷通風技術」,通過機械風機在過渡季節進行預冷通風,進一步降低能耗。
此外屋頂花園還通過裝置將雨水導入大樓地下室的雨水收集池,根據測算,每年可減少用水約1700噸。
在建築的六層和七層,安裝有光伏板。整個建築一二層的示範區域照明及電腦用電,以及地下室照明和充電,都來自這些分佈式光伏發電。
大樓分佈式光伏板面積總共865平方米,裝機容量163千瓦,年發電量約12.9萬度;地下室設有的大型儲能機房,則相當於『充電寶』。此外,還在南側建築屋頂新增光伏板,擴大直流電使用面積。據測算,光是建築光伏發電一項,每年可產生10萬元收益。
在屋頂,排列着一堆白色圓圓的東西。這是採光用的,它們直接連通樓下辦公室的頂燈,通過折射,將自然光送入室內。(記者 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