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五峰土家「茶山七仙女」在湖北省內外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她們的先進事迹被搬上舞台,拍成電影,成為充分展示勞動技藝、巾幗風采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一段傳奇。
近日,記者來到湖北五峰,實地探訪汗水和智慧凝聚的歷史。
土家茶山永遠是人生的舞台
1958年7月,宜昌市京劇團把演員分成了四個創作小組,分頭走訪、選材。劇團演員謝麗娟所在的婦女組,找到了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於元盛。於元盛把「茶山七仙女」的故事告訴了她們,劇團獲得素材後,編劇很快完成了劇本的初稿。這時,恰逢省文化廳文化處韓光表等人到宜昌京劇團查工作,劇團把正在創作的幾個劇本拿給他們過目,韓光表挨個看結束以後,把《茶山七仙女》挑出來說:「這個劇本有點意思,應該集中力量改好,儘快搬上舞台。」
時任宜昌市京劇團團長的靳萬春親自挂帥,把劇團的創作力量集中起來,組成了《茶》劇創作小組,埋頭苦幹了半個多月,終於完成了對初稿的改進。在他的帶動下,劇團樂隊大膽地把土家族民歌和崑曲糅合在一起,譜寫成了動聽的山歌對唱,把連台戲《觀音得道》中的改良調,轉化成了清新的採茶舞曲。在服裝道具上,給傳統的京劇服裝「卒坎」「雲肩」「肚兜」綉上了茶花的圖案,再用頭巾代替了傳統京劇中的「頭盔」,既貼近了土家族的裝束,又美化了舞台形象。
在正式排練前,幾個主演的女演員又從省民間歌舞團學來了「採茶舞」,再借鑒「跨虎」「卧雲」等傳統京劇動作,改造成了京劇舞蹈。靳萬春本人在劇中扮演了村支部書記一角,他的夫人謝麗娟則出演「茶山七仙女」中的老七。在排練過程中,劇團為了讓編導和演員能更好地了解「茶山七仙女」的生活,把排練隊伍拉到五峰體驗生活。那時,七個主要演員和自己扮演的原型人物結成對子,白天大家一起勞動,晚上聚到一起拉家常、討論劇本,相互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茶山七仙女》於1959年3月15日在宜昌人民劇場首演,受到地、市委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讚揚。1960年春,宜昌京劇團赴武漢,向湖北省第二屆黨代會獻禮演出,贏得了滿堂喝彩。《茶山七仙女》與歌劇《洪湖赤衛隊》並列稱為湖北省的「三朵紅花」。3月17日晚,董必武由湖北省委書記王任重、省長張體學陪同,在武昌洪山禮堂觀看了《茶山七仙女》。3月20日,董必武在他下榻的東湖梅林賓館會見了劇本創作人員和部分演員,當場揮毫潑墨題詩一首:「舊瓶裝新酒,裝試已成功。酒富新醇味,瓶存舊古風。茶山七仙女,京劇萬花筒。歌頌人躍進,登場博彩虹。」
由於《茶山七仙女》 演出成功,1960年6月宜昌市京劇團被評為全國紅旗劇團,並被邀請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同年夏天,胡耀邦到宜昌考察,在宜昌劇院觀看《茶山七仙女》之後,專門在下榻的桃花嶺飯店接見了主要演職人員,並建議他們再回到五峰,送戲上門,虛心聽取意見。
1962年4月,宜昌市京劇團全體成員再次來到五峰茶鄉。劇團成員在與原型人物的交流中,對劇目進行了加工提高,增加了劇中的愛情戲,並把採摘鮮葉的數量改回到真實的35公斤。1963年,文化部調《茶山七仙女》劇組進京演出。李先念看後肯定了宜昌京劇團的做法,對周揚等人說:「湖北的茶葉比『龍井』的葉子要大,可以採到35公斤,但做到也不容易啊。」《茶山七仙女》從面世到北京之行,公演達240多個場次。
雖然茶山七姐妹生活的時代並不遙遠,但隨着大躍進那段歷史漸漸散去,七姐妹作為偶像也逐漸被人遺忘。三姐杜雲玉的丈夫不久摔成重傷落下殘疾,她含辛茹苦獨自一人默默地把四個女兒養大。四姐周啟玉還當了幾年生產隊長,帶領群眾發展茶園。謝承珍作為半個世紀以前勞動者的代表,成名之後,從未想跳出農門,後來與同社的武家勝結婚,仍然在九環坡居住。
2016年清明節,中央電視台農業頻道在五峰錄製茶葉節目,謝承珍和家人一起看了四姐周啟玉,見她生活已經不能完全自理,說話都很困難。而大姐馮盛梅、二姐汪應梅仍在九環坡上居住,多年前就病逝了。謝承梅、伍發池嫁的地方不算太遠,步行只要兩個小時左右。她們相夫教子幾十年,任勞任怨。去世前,仍然以茶為生。這些曾經為五峰茶葉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九環坡姑娘,默默無聞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2017年9月14日下午,縣委書記陳華、副書記柯志強在百忙之中專門與應邀出席第四屆中國茶葉大會的三姐杜雲玉、四姐周啟玉、五姐謝承珍座談。三位健在的「七仙女」,暢談了當年開展勞動競賽和給毛主席採茶的感人場面。陳華書記詢問了她們當年的生產情況以及現在的家庭情況,希望她們繼續珍惜榮譽,保重身體,安度晚年。當年叱吒風雲的土家「茶山七仙女」,如今只剩下她們三人。年齡最大的已八十四歲,最年輕的也年近八十,但精神矍鑠,信心滿滿。在新的時代,仍然壯志未改,矢志不移,不愧為當年的巾幗英雄。
如今毛主席喝過的五峰茶葉早已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已有兩支品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土家山寨也被評為魅力茶鄉。宜紅茶的故鄉,再次被揭開神秘的面紗,成為人民最嚮往的地方。(記者 吳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