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五峰土家「茶山七仙女」在湖北省內外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她們的先進事迹被搬上舞台,拍成電影,成為充分展示勞動技藝、巾幗風采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一段傳奇。
近日,記者來到湖北五峰,實地探訪汗水和智慧凝聚的歷史。
普通的土家採茶女成為「茶山七仙女」
當年「茶山七仙女」居住的地方在五峰縣城背後的九環坡上面,距離縣城所在地一兩公里。全社約500人,其中有100多個勞動力,年產干茶兩萬多公斤,是五峰一個集中的產茶區。春種夏播時節,農茶矛盾十分突出,在家留守的老弱婦孺根本忙不過來,很多茶葉都老在樹上了,無人採摘。1957年3月,縣委派出工作組進駐蹲點,組織群眾抓住季節搶摘春茶。工作組領導與大隊黨支部商量後,決定開展採茶能手競賽活動,並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來提高採茶功效,其中規定日采鮮葉30公斤以上的為「採茶能手」,采50公斤以上的為「特等能手」。競賽還規定「五定」、「五不準」等質量要求,如只採一芽二三葉,不準帶老葉子、馬蹄子等。
工作組和大隊黨支部決定採取淘汰賽的方式評選「採茶能手」,把從各個小隊選出來的14個採茶最多的婦女集中到一塊茶園中比賽,選出了七個「採茶能手」。大隊幹部先將茶葉長勢好的茶樹都標上了標記,比賽開始後,參賽的婦女都選好自己的位置,旁邊有兩個人幫忙遞茶簍,裁判的哨聲一響,大家同時開採,每小時採的茶葉分別過秤,三個小時的成績合計數量算總成績。年紀最大的馮盛蓮採得最多,有45多公斤;汪應梅排在第二,采了40多公斤。這樣的成績,即使在全縣範圍比較,也都無人能比。
時隔不久,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於元盛到五峰檢查工作,得知「採茶能手」小組的事迹後說:「天仙配中有個七仙女,水浕司出了七個『採茶能手』,就叫『茶山七仙女 』吧。」大家都覺得這個名字好,於是在「採茶能手」競賽總結表彰大會上,大隊黨支部正式將這個採茶能手小組命名為「茶山七仙女」。
七個人居住的地方相隔不遠,分別是大姐馮盛蓮、二姐汪應梅、三姐杜雲玉、四姐周啟玉、五姐謝承珍、六姐謝承梅和七姐伍發池。汪應梅是婦女主任,能說會道。伍發池最小,僅僅十五歲,年齡與大家也隔得稍遠一些。經過訓練,謝承珍的技術在七姐妹中越來越突出,開始嶄露頭角。
一起採摘春茶的時候,城關區委書記李啟林提議,工作隊胡伐、吳錫盛還將七仙女集體和部分社員(公開報道說是周啟玉一人)一天採摘的133公斤鮮葉製成的33.5公斤干茶(毛尖)寄到北京,獻給了毛主席。9月上旬,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致信五峰縣委並「茶山七仙女」,告知小河社馮盛蓮、汪應梅、杜雲玉、周啟玉、謝承珍、謝承梅和伍發池寄給毛主席的信和33.5公斤茶葉均已收到,複信一封,並送還200元茶葉款。
「茶山七仙女」出名以後,來參觀的人特別多,有來自宜昌地區所屬長陽、宜昌、興山、秭歸的68位代表,也有四川省商業廳和湖南省商業廳分別組織的17名代表和42名代表,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其他代表,紛紛來現場觀摩茶葉採摘表演。典型樹起來後,大隊領導乾脆讓「茶山七仙女」住到了一起,一起上工,一起回家,切磋技藝。縣裡工作隊有個叫胡伐的年輕小夥子,農校剛剛畢業,頭腦靈活,常常把大家集中起來,進行模擬練習,這樣採摘技術提高很快,手法也做到了完全一致。農閑時,「茶山七仙女」就上山採摘樹葉,訓練採茶技巧,提高速度。當時還只有18歲的五姐謝承珍從10歲起就幫家裡採茶,又能吃苦耐勞,在採茶數量上很快超過了其他人,創下了日采鮮葉52.5公斤的最高紀錄。為此,身邊的人編出了「五姐謝承珍,採茶有決心,力爭日采50公斤,秋後上北京。」的口號鼓勵她。下雨的時候,大家就集中在一起繼續練習手法,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縣裡每次組織比賽,「茶山七仙女」都獨佔鰲頭,與長陽星岩坪(今屬五峰)的「茶山八仙姑」齊名。
隨着名氣越來越大,各項榮譽也接踵而至。6月27日,省婦聯發電報給縣婦聯轉九環坡鄉小河社,號召全省婦女以「茶山七仙女」為榜樣,「敢想敢做、大膽革新」。7月10日,全國婦聯也致信五峰婦聯,對茶山七姐妹再一次創造採茶新記錄表示祝賀。次年5月4日,湖北省委也致電五峰縣委轉茶山七姐妹,祝賀「再接再厲,做好夏茶培育管理,爭取夏茶更大的勝利。」5月25日,還在五峰舉行全省茶葉現場會,省農業廳副廳長劉律做了工作總結,號召全省農業戰線儘快掀起「學五峰」「趕五峰」「超五峰」的生產高潮。9月23日,湖北電影製片廠也慕名來到五峰,根據小河農業社七名採茶群體的先進事迹,開拍茶葉新聞紀錄片《七仙女》,三天拍攝完成。攝製組沒有要求統一服裝,但每天必須要穿好一點的,新一點的。隨行的主要是宜昌地委宣傳部的,一起策劃。翁壽楠當時也來了,他是行署農業局的茶葉技術幹部,後來成為宜昌有名的茶葉專家。(記者 吳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