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慶兩會期間,重慶市政協委員、市綜合經濟研究院易小光院長帶來《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促進「專精特新」企業集聚發展》的提案。18日,易小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粵港澳大灣區能從產業、金融、人才和營商環境等方面,為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增強內生動力。
「專精特新」促企業高質量發展
易小光在提案中指出,重慶要加速打造「智造重鎮」,高質量集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重要基礎。然而,目前重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既面臨民營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轉型困難、人才瓶頸制約等普遍性問題,也面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市場化融資渠道不暢等特殊問題。
對此,易小光建議,要進一步提高對民營經濟發展的認識,持續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完善,並增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暢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智力支持,強化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惠企服務效能。
當前,重慶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易小光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活躍程度,實際上標誌著一個地區產業創新的活躍程度。因此,重慶要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就要孵化成長出一批科技創新型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不僅能成長為「參天大樹」式的高新企業,還能為更多大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並將推動整個行業創新發展。
易小光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高度發展,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一個區域。一直以來,重慶與大灣區之間的貿易往來都十分密切,特別是重慶與香港在產業、人文等方面具有緊密聯繫。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增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內生動力,重慶與大灣區可在產業、金融、人才和營商環境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
產業上,圍繞「智造重鎮」建設,重慶要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加快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等,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金融上,大灣區資本市場發達,特別是風險性金融資本較為發展,能夠為「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人才上,引進大灣區的國際化人才,能夠加快孵化和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營商環境上,優質的營商環境和濃厚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才能孵化出「專精特新」企業,重慶應當與大灣區密切合作交流,學習相關經驗。
雙城經濟圈具「第四極」潛力
在17日舉行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專題記者會上,易小光指出,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重要的戰略區位、良好的產業基礎、不斷增強的創新能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較高的開放程度等優勢和潛力。依託較好的發展基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依託國內大循環,融入國際大循環,努力成為構建我國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和關鍵樞紐。
易小光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具備五大功能和作用,包括成為全國重要經濟增長極,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一體化的商品要素市場體系,發揮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成為科技創新中心,集聚創新資源要素,發揮科技創新在暢通雙循環中的關鍵作用;成為西部地區改革排頭兵,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發揮體制改革的合力作用;成為內陸開放橋頭堡,強化平台樞紐建設和區域開放合作,發揮對外開放活力作用;成為生態文明先行區,加快深化綠色發展改革探索,在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易小光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備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的趨勢和潛力。第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肩負著促進區域協調的發展重任。促進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就要促進西部的發展。這是一個由點到面的過程,需要一個嶄新的動力源,而成渝地區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能夠有效引領西部的發展。第二,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提升內循環的支撐作用至關重要。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層級和科技創新能力都較低,所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助於整個西部地區產業體系的發展轉型。
第三,西部地區是我國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開放重點。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能夠讓「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黃金水道相結合,讓成渝地區成為連接東南亞、南亞的樞紐門戶,與世界經濟更加接軌。第四,通過成渝地區的一體化發展,能夠擴大工業規模,形成城鎮群的連綿帶,實現區域內的產業發展和生產力提升,有效減少區域地方差異,特別是城鄉差異。
易小光建議,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加快構建開放型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區域發展動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夯實暢通內外循環基礎;推動綠色發展示範,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營造最優營商環境,釋放區域發展活力。(記者 蔣曦)
頂圖:重慶市政協委員易小光獻策重慶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