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特别报道

「從0到1」實現新突破 「從1到N」培育新動能

2021-12-28
来源:
    近日,記者來到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探訪該區如何實現多個「從0到1」的突破、「從1到N」的跨越。
 
    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助力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國車谷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主導戰略,以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傾力打造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12月10日,國產車載芯片在中國車谷實現突破:芯擎科技發佈我國首款車規級7納米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
 
    這是中國車谷助力武漢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中的又一進展。強化科技創新,打造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圈,成為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原創技術的策源地,是中國車谷產業轉型升級、建設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的追求。
 
    為了這一追求,中國車谷實施「科技創新33條」、「知識產權8條」等惠企舉措,每年拿出8億元「真金白銀」,全力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四不像」機構進行科技創新。
 
    近年來,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車谷針對「卡脖子」技術「揭榜挂帥」,從0到1挺進「科技無人區」,在核心技術、科創平台、自研產品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從0到1,中國車谷緊盯國家需求,自主掌控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功率半導體模塊是新能源汽車的「最強大腦」,近80%的市場份額被國外企業壟斷。
 
    今年7月,智新半導體功率芯片模塊生產線投入量產,年產30萬套,其總體性能與國外產品相當,價格便宜一半,東風系汽車率先用上自研功率半導體芯片模塊,為國內車企打造安全可控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供應鏈「打樣」。
 
    同樣是汽車芯片,芯擎科技成功研發7納米製程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以外,中國車谷首個獨角獸企業湖北億咖通同樣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發出了高性能車規級數字座艙芯片E系列、全棧AI語音芯片V系列、先進駕駛輔助芯片AD系列、微控制處理器M系列等多款核心產品的芯片矩陣。
 
    從0到1,車谷企業埋頭苦幹,啃下不少「硬骨頭」。
 
    深耕武漢21年,鼎龍控股把「做關鍵材料技術的突破者」視為企業的創新使命,在光電半導體材料、光顯示材料和打印複印通用耗材等領域打破國外壟斷。
 
    頂住高科研投入低產出的壓力,鼎龍控股經過9年艱苦研發,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和全製程產研能力的CMP拋光墊供應商,進入國內主流晶圓廠商的一級供應商,還自主研發並建成拋光液、清洗液等CMP拋光墊關鍵原材料生產線。
 
    在光電顯示材料領域,鼎龍控股國內首家實現光電柔性顯示材料PI漿料量產,打破了進口供應商的壟斷,進入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等光電顯示廠商供應鏈,用於製造可摺疊手機的顯示屏。
 
    通過一次又一次「從0到1」的突破,在國外企業壟斷的領域,鼎龍控股開闢出中國企業的生存空間,矢志攻關、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成為武漢「芯」「屏」兩大產業供應鏈國產化的領軍者。
 
    鼎龍控股董事長朱雙全說,「我們已經從引進階段、跟隨階段進入到自主創新階段,未來還將進入引領階段。」
 
    從1到N——中國車谷初顯氫能產業集群態勢,以0到1的創新為支撐,武漢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從1到N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推動實現更多從1到N。
 
    12月5日,國內首條自主研發的質子交換膜產線在漢投產,實現了氫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國產化,「對比國外同等產品,成本降低了很多」。
 
    氫燃料電池車被視為新能源汽車的下一個風口。我市將氫能列為現代產業體系中的「新興產業」,繪製產業突破發展行動方案,力圖形成千億元氫能產業集群。
 
    「武漢經開區已布局東風、國家電投、武漢理工氫電科技、眾宇動力、雄韜氫能等一大批氫能領軍企業,基本覆蓋從質子交換膜、膜電極、氫燃料電池電堆到氫能整車生產製造的全產業鏈,氫能產業集群態勢初顯。」武漢經開區先進制造產業區負責人介紹,「這些企業大多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具備批量化生產能力。」
 
    「東風一直在打造氫能源的整個研發鏈,全部自主地進行開發,特別是從基礎材料的研究到核心部件、雙極板、膜電極、電堆、系統集成到整車應用都在做研發,也建立了先進的實驗室和中試的生產能力。」
 
    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前瞻研究中心氫能研發總監李洪濤介紹說,東風公司成功研發了國內首款高效率、高安全性全功率燃料電池乘用車——東風氫舟,填補國內空白。眼下,百台東風氫舟氫燃料電池汽車正在廣東佛山進行示範運營。
 
    中國車谷將以建設萬億級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為目標,建設更高層次的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全域、全鏈條、全社會創新,依託龍頭企業全力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等高層次創新平台,積極爭取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打造「大國重器」。
 
    推動產業自立自強,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走在全市前列,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記者 吳超群 通訊員 張雋)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