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摞摞石」見證歲月風雨、歷史變遷。自然界的很多石頭是天然的,人沒碰過就不具備文化的意蘊。石頭經過人的搜集、打磨、鐫刻後,蘊含了人的意識和人的勞動技術,完成了石的「人性化」,就具有了文化屬性,稱為石文化,而巨石文化是指石器時代分佈於世界各地的以巨大石結構為標誌的巨石建築。
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沙河店趙堯村位於舞鋼、遂平、泌陽三縣交匯處。地層屬震旦系下統,熊而群火山岩,距今12.8億年,古火山連續噴發形成巨大的古火山熔岩和古火山堆積盆地。趙堯村屬伏牛山東緣余脈與嵖岈山、鳳鳴谷同屬一條山脈,與其相鄰的紅石崖屬丹霞地貌。而趙堯村正處在鳳鳴谷、紅石崖、嵖岈山中所包圍的低勢小盆地。該村多泉、溪礦藏等。趙堯村內有玄武岩、花崗岩、雲母石英、河沙、沙礫石等礦藏資源。村中家家都會取石砌井,並不飾粉灰,由天然石頭自然堆砌而成,當地稱為「摞摞石」,其手藝代代傳承。摞摞石:石頭上面又摞石頭,我們稱為摞摞石。這類人工構建的摞摞石,在南陽淺山丘陵的遠古文化遺存地均有發現,這種摞壘起的巨大石頭,主要作用是標高方位和彰顯力量、獲得精神力。摞摞石在南陽地區比較多見,現在距趙堯村一公里處的鳳鳴谷也同時發現了摞摞石。
隋唐時期摞摞石,原高九米,上部丟失
相傳在隋末時期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與秦王李世民在龍天寨進行決戰,因寡不敵眾,兵敗戰死在母豬峽中,(迷信傳說是因為豬吃竇)歷經歲月滄桑,建德墓仍在。李世民登基後,對其鳳鳴谷鍾愛有加,常帶部將秦瓊、尉遲敬德來此遊山玩水,現有尉遲敬德為民除害的打虎坑和秦瓊、尉遲敬德比武時的摞摞石,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鳳鳴谷歇息遊覽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摞摞石文化的歷史記載。
趙堯村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是南北動植物的交匯地,動植物資源豐富、受鳳鳴谷、牧馬山、嵖岈山、紅石崖、大頂山降水影響,村前小河水潺潺,村內趙堯組內多處地表礦泉水,含豐富礦物質。經筆者調查發現村組內70%以上人家都挖有水井(地表水、井深5米左右)井壁自下而上,由山中玄武石堆砌而成。遠古工藝油然而成,井水中礦物質含量豐富。現村內保存並使用的有解放前的老井二眼,南井和北井。解放後至今,家家都在院內廚房門前打砌有地表井。其砌井手工藝一直延續至今。
在鳳鳴谷、李堯村、趙堯村都有人工構建的摞摞石井,其手工藝相傳至今。現在趙堯村發現的村民院內水井,底部全部由「摞摞石」構建而成。這一發現蘊含着中華文明傳統工藝的延續傳承。(王皓萍 李欣)
頂圖:解放前村內老井,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