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今日热点

公益慈善職業能力認證機制率先落地深圳

2021-12-01
来源:香港商報網
    12月1日, 「開啟數字公益教育新時代」的主題研討會暨戰略合作發佈會在深圳舉行,此次活動是在中國慈善聯合會指導下,由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與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聯合主辦,旨在探討新時代中如何用數碼技術打造公益職業化教育新生態的可能性,合作推動公益行業人才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並以深圳為試點,率先推出在線人才職業能力認證,這也是國內的首次嘗試。
 
    中國慈善聯合會、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深圳市基金會發展促進會、騰訊公益、廣州市漢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機構代表與會並發言。
 
嘉賓合影

    能力認證機制建立有利於人才培養
 
    擬任中國慈善聯合會秘書長胡小勇認為,當前中國在公益慈善人才培養方面還比較薄弱,不僅缺少優秀的機構和公益項目負責人,也缺乏能力卓越的基層項目工作人員。推動能力認證機制建立,有利於促進慈善行業發展、革新;有利於提高行業整體素質;有利於後備人才的培養;有利於提高行業市場競爭力和服務質量;有利於推進行業質量管理和國際接軌,是實現社會組織現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徑。
 
    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劉國玲表示,人才是國家強盛的基礎,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但慈善人才的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慈善行業發展的障礙,與滿足社會公共服務需求方面存在着較大的差距,在社會工作專業學歷教育發展較快的同時,公益慈善學歷教育仍然滯後,非學歷教育的培訓逐步成為公益慈善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以數碼化教學模式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慈善從業人員,有利於探索建立慈善人才培養體系,為深圳慈善行業發展培養更多的中堅力量。
 
深圳市公益慈善職業能力認證項目合作簽約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副院長黃浩明教授現場發佈了《中國社會組織人才發展十五年》,詳細梳理了2006年-2021年15年間中國各類社會組織在數量、增速上的發展變化、就業人數的發展態勢,並指出:面對優質人才流失嚴重、人才社會地位低下、人才隊伍儲備欠缺等,成為中國社會組織人才發展的挑戰。
 
    黃浩明建議從三方面着手進行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是政策層面,建議將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形成職業教育規範,並且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組織人才培養;二是行業協會層面,建議創建職業教育認證,建立社會培訓體系,倡導專業人才機制;三是社會組織層面,建議加大員工職業規劃,建立員工內訓機制以及增加培訓預算投入。
 
    在「特別對話:數碼化發展下的公益行業人才培養」環節,主持人、自媒體「共益資本論」創辦人、《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版編委黎宇琳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教授、副院長黃浩明、深圳市慈善會執行副會長房濤、深圳市基金會發展促進會執行會長陳行甲以及騰訊公益項目總監張帆就「當前中國公益行業人才培養的困難和挑戰」和「數碼化背景下公益行業人才培養的機遇」展開對話。對話嘉賓一致認為,解決公益人才困境需要突破邊界、跨界合作,共同推動行業發展,放大社會效益。
 
    2022年1月正式上線推出認證課程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公益網校執行副校長葉婉介紹了本次合作背景和能力認證課程建設情況。為推動數碼化時代公益慈善行業人才體系的專業化建設,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聯合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依託公益網校合作在深圳率先推出首個在線公益慈善職業能力認證課程,課程內容以問題為導向,從實踐行動出發,完成職業入門和成長必修課。核心課程得到了道·安基金會的支持。師資涵蓋了行業專家、資深從業者和行動者。計劃2022年1月正式上線推出。
 
特別對話環節
 
    學院和深慈聯建立的戰略合作,第一步通過公益網校提供系統的線上通識課程和職業能力課程學習,參加培訓並通過考核的學員,可獲得由學院和深慈聯共同頒發的一級認證證書;在申請就讀學院EMP國際慈善管理項目時有機會獲得獎學金支持;同時優先獲得由深慈聯提供的學習培訓、行業交流、慈善資源對接、慈善宣傳的機會。同時逐步探索並推動基於行動力和領導力的二級、三級職業能力認證內容,以及公益慈善行業崗位職業認證內容。
 
    作為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發起的在線公益教育平台,公益網校2019年起至今在道·安基金會的支持下,發起公益新人成長計劃,相繼開發並推出公益通識、傳播與籌資、公益平台運營、項目管理等核心模塊,也是本次即將推出的在線能力認證項目的核心必修課程。同時增加黨建引領、社會組織運營和管理、社會創新等模塊。面向公益慈善從業者提供專業、系統、可及的公益職業入門與成長學習服務。
 
    在深圳市公益慈善職業能力認證項目啟動暨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環節,黃浩明代表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劉國玲代表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簽署了合作協議,正式開啟公益慈善職業能力認證機制的探索和實踐。
 
    公益網校同時邀請課程共建與合作的第三方專業機構代表,如廣州漢達、上海復恩、上海方德瑞信、北京墨德瑞特等,共同開展課程建設和知識生產。(記者 黃鳳鳴)
 
頂圖:研討會合影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