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2020年12月4日,張藝執棒深圳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六交響曲》,給深圳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時隔一年,深圳交響樂團將再次舉辦馬勒專場音樂會,演奏這部偉大的交響樂。此次將由深交音樂總監林大葉執棒,分別於12月2日20:00、12月3日20:00在深圳濱海演藝中心和廣州星海大劇院連演2場,紀念馬勒逝世110周年。
《第六交響曲「悲劇」》創作於1903年至1904年夏天。 當時,馬勒已是奧地利人盡皆知的知名指揮家,他剛與妻子阿爾瑪完婚,徜徉於阿爾卑斯山間,等待着次女的降生,生活幸福而順利。在如此喜悅的背景下寫出「悲劇」,連同前一年創作的《亡兒之歌》,讓所有人目瞪口呆。到了1907年,馬勒原本平步青雲的生活急轉直下,失業、喪女、染上惡疾,三重打擊一齊將他擊倒在地。人們猛然意識到,三年前的作品或許正是馬勒對自我命運的可怕預言,即便不是,也是馬勒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徹底解剖,原來身處平靜生活狀態中的他,早已充滿痛苦與掙扎。這在樂曲伊始便能找到註腳。一個短促而激烈的引子,把聽眾一下子拽入一個動盪不安的世界。馬勒在寫作「悲劇」時重新回歸了古典交響曲的程式,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經過不同主題的纏繞和掙扎,最後以一個輝煌的勝利主題收尾。但是,短暫的歡愉瞬間被次樂章諧謔曲的開頭所消解,代之以一種恐懼感。從這裏開始,源於首樂章的「悲劇」元素開始發展,經過整個諧謔曲和行板,來到音樂史上最為宏大也最為難解的、長達30分鐘之久的末樂章。而真正的「絕招」,則是馬勒破天荒地用純自然的錘擊和鐘聲,來象徵生命中的孤獨和失敗。三次突如其來的錘擊,象徵着奮力向前的英雄在命運的打擊下徹底失去希望,最後在音樂漸弱中,精疲力竭地死去。值得一提的是,首演之後,馬勒刪去了最後一次錘擊。馬勒研究專家拉茨認為,原本的三次錘擊是一個完整的死亡而幻滅過程,改為兩次之後,死亡不再是毀滅,而是新生的開始。這樣,在自我的徹底獨白之外,「悲劇」又帶有了另一層更深的哲學內涵。
馬勒《第六交響曲》色彩濃重,直擊人心,是英雄的悲運預言,也是作曲家的內心寫照,深圳交響樂團用音樂詮釋這位偉大作曲家,當屬交響樂迷的新年佳選。(通訊員 劉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