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西麓的九龍峰自然保護區群山連綿,雖然已進入冬天,但依然綠意盎然,在初冬暖陽照耀下顯得生機勃勃。保護區託管方綠滿江淮保護中心主任周翔剛巡護山林回來,雖然從上午8點多就出門巡山一直到下午三點鐘,但在言談和表情中並不顯得特別累,很顯然他們已經很習慣了這種長時間的野外巡護工作了。
記者瞭解到,從2018年開始,九龍峰省級自然保護區實行社會公益組織委託管理,建立起政府監督、社會組織參與管理的創新型自然保護區管理模式,實現了保護管理科技化、智能化和現代化,大大提高了保護區保護管理利用水準。
三級巡護 實現全覆蓋
省級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坐落於黃山風景區西側,總面積2720公頃(含洋湖保護地),境內樹木參天,綠樹濃蔭,森林覆蓋率高達97.5%。保護區有珍稀保護植物42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4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麂、白頸長尾雉等,也不乏銀杏、水杉、南方紅豆杉國家級保護植物。
針對保護區管理手段相對落後、資金緊張、管理人員年齡老化等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大保護區保護管理力度,黃山區政府於2018年4月與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簽訂正式委託管理協議,時間50年。
桃花源基金會是由一批中國知名企業家、藝術家、慈善家發起的致力於生態保護的公益組織,目前管理著四川省老河溝、四川八月林、湖北太陽坪雲南省西草海、浙江雪嶺、吉林省向海等多個自然保護區。桃花源基金會在黃山區成立綠滿江淮自然保護中心,與九龍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共同開展自然保護區管理和建設工作。
建立資源保護管理責任體系。九龍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與綠滿江淮保護中心簽訂年度護林防火、松材線蟲病防治、安全生產、野生動物監測等責任書,按照“監督、指導、溝通、服務”要求,開展監督服務、工作協調和年度績效考評。
近3年多來,綠滿江淮自然保護中心作為執行機構組建團隊,紮根保護區,對保護區實施嚴格地保護。他們不斷加大基礎投入,共投入資金1200萬元,完善了智能巡護系統和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每平方公里佈設一臺紅外相機的密度,安裝紅外相機 42 臺,分佈至保護區全域,這些紅外監測儀能持續監測大中型獸類和雉類動物情況。在哨卡和要道口安裝佈設適時傳輸觀測站6處,擁有監控探頭 15 個,實現保護區全方位監控。所有巡護及工作人員,都配備智能終端,實現了野外巡護調查的無紙化記錄和適時統計匯總及傳輸。
他們建立了三級巡護體系,設置了12條路線,每條路線每月至少進行一次日常巡護.同時,加大冬季森林防火、夏季護魚護蛙等時期的重點巡護以及針對日常和重點巡護發現的問題開展的專項巡護,實現巡護全覆蓋。
三駕馬車 合力續前行
九龍峰自然保護區周邊有不少村莊,田地少,種茶、農業種植、野生採集乃至狩獵成為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減少保護區的人為破壞因素,他們建立保護區與社區共管機制,將保護區相鄰的6個村劃為“擴展區”,拓展公眾參與管道,緩衝社會發展對自然保護核心區域的衝擊。如針對野茶採摘問題,走村進戶開展調研,徵求意見,和村組一起制訂了野茶採摘管理制度,採茶對保護區的影響明顯減小。
要使保護區得到很好的永久保護,必須加快周邊地區產業發展,使周邊居民更加富裕。桃花源公益基金會理事投資組建黃山千鳥穀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保護區周邊社區產業發展幫扶及商業自養模式探索工作,建立保護區與社區可持續發展模式。
千鳥穀公司通過積極發展周邊社區替代產業,使農戶不依賴“靠山吃山”的方式生存。利用“螞蟻森林”互聯網等平臺,積極幫助農戶銷售茶葉、優質米油等生態農特產品,提高農戶人均年收入。
同步發展自然教育、研學旅遊等生態友好產業,拓展社區居民增收管道。如,千鳥穀公司引導當地開發民宿旅遊和農家樂旅遊,當年7家農民辦的民宿旅遊收入15萬多元。焦村鎮上嶺村河邊村民組的戴繼旺利用空餘房屋辦起了民宿,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仍然接待了150多人次客人,旅遊收入3萬元。
如今,九龍峰保護區管理站、綠滿江淮保護中心和千鳥穀公司“三駕馬車、合力前行”的模式基本成型,逐漸摸索出一條“共建、共贏、共保、共用”的新路子,取得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野生動植物保護成績斐然,野生動物遇見率增加四倍以上,食蟹獴、平胸龜、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也回歸了九龍峰保護區,偷盜獵案件由每年六十多起下降到三四起。
生態農業發展初見成效,千鳥穀公司幫助發展民宿旅遊、綠色農產品等项目,民宿業主年均增收1.8萬餘元,茶葉農戶年均增收2萬餘元,上嶺村、賢村及周邊社區農戶通過民宿、農產品和勞務用工等方式,每年從九龍峰保護區獲益150萬元以上。(記者 吳敏 通訊員 胡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