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學屬於中國,更屬於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鄭重指出:“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1月14日,2021安徽省徽學學會學術年會暨“徽州文化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地皖南黟縣隆重舉行。黃山市委常委、黟縣縣委書記葉建強在致辭中指出,這是徽學學術研究的年度盛會,也是黟縣文化事業的一大盛事。他表示,將以此次盛會為契機,進一步挖掘黟縣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創新,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
深挖徽文化資源 賦能徽文化價值
眾所周知,在徽州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大地上,冠絕天下的山水與獨特厚重的人文疊加共振,孕育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敦煌文化、藏文化、徽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作為古徽州的重要組成部分,黟縣始終堅持傳承與創新結合、文化與產業融合,以山水為筆墨、以人文為氣韻,生動譜寫出徽文化的黟縣篇章。
葉建強強調,黟縣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黟邑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黟縣原屬古越領地,自西元前221年置縣以來,完整經歷了山越文化、中原文化、新安文化的撞擊、交匯、融合,成為輝煌璀璨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千百年來,黟人節儉的生活方式、古樸的民俗民情、眾多的聚族村落、純實的民間歌舞、緣古的地域方言、厚重的楹聯匾額、天然的飲食特產,融合成徽文化的最基本因數。
黟縣自古得“新安大好山水”鐘靈毓秀之氣,受程朱儒道理學之風,既重宗法,也講世好;既崇文重教、尚義誠信,又敦鄰睦族、謙遜禮讓,先後湧現出清代著名思想家俞正燮、“黟山派”篆刻創始人黃士陵、制剪大師張小泉、“祁紅”創始人餘幹臣、人民表演藝術家舒繡文、人民教育家汪達之等一大批鄉賢名達。
葉建強強調,黟縣是徽文化的優秀傳承地。“千年之塚、不動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宗族社會制度在黟縣延綿千年,逐漸形成眾多古村落,繼而成為徽文化的歷史綜合載體,其中的傑出代表西遞、宏村,以“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傳統建築的典型作品、人和自然結合的光輝典範”,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6月,黟縣古城因“歷史悠久、遺存豐富、特色鮮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獲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為全國第137座,全省第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黟縣始終堅持保護第一、永續利用,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 ,傳承文化、賡續文脈,現有文保單位92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684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3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個、中國傳統村落44個、歷史建築50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專案66項,古橋、古井、古匾額、古楹聯、古樹名木、水口等歷史環境要素保存豐富,被稱為“中國明清古民居博物館”“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葉建強強調,黟縣是徽文化的創新策源地。“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黟縣堅持市第七次黨代會提出的高顏值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定位,圍繞打造文化繁榮模範區目標,堅定文旅融合,厚植徽文化元素,深挖徽文化資源,賦能徽文化價值,系列推出飽含徽文化標識的鄉村旅遊、徽派民宿、“五黑”特色農產品等,著力打造黟縣版的煙雨徽州、田園徽州、村落徽州獨特IP, 先後榮獲首批中國旅遊強縣、首批全域旅遊示範縣、全國文化旅遊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優秀旅遊縣域城市、中國旅遊百強縣、中國十大鄉村旅遊目的地、全球百佳可持續目的地等諸多重要榮譽。
同時,黟縣還深入挖掘“徽州楹聯”“作退一步想”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資源,把縣域文化、地方民俗融入法治、德治宣傳,充分發揮教化育人、陶冶情操的獨特作用,典型做法先後被《人民日報》《法治日報》等宣傳報導,榮列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全省“三治融合”試點。
體驗古黟風光 感受名城風情
致辞中,葉建強殷切冀望借助學術年會平臺,相互溝通、交流思想、共享資源、增進友誼,把徽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陶冶人們道德情操、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凝聚各界群眾力量、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力促徽文化更好地展示於當代、流傳於後世。
“誠摯希望各位來賓深入體驗古黟風光,感受名城風情,瞭解黟縣、發現黟縣、宣傳黟縣;衷心祝願徽學學會薈聚力量,守正創新,為推動徽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吳敏)
頂圖:黃山市委常委、黟縣縣委書記葉建強(右4)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