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安徽 > 特别报道

孫勇:「心安之江」探新路當示範

2021-11-05
来源:香港商报网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作為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之地,「新安江模式」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安徽黃山市在推進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中起到關鍵作用,十年間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也為下一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驗區積累了經驗。
 
    「本次論壇暨博覽會既是對過去十年試點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的展望。」11月5日,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安徽省長三角辦、黃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1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暨生態產品博覽會在黃山市舉行。論壇上,黃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孫勇在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牢記囑託、勇擔使命、 不負青山 ,在踐行「兩山」理念上再探新路再譜新篇。
 
黃山市長孫勇

    「含綠量」加速轉化為發展「含金量」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宣導、親自指導,並對試點成果給予充分肯定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改革試點。在三輪試點、十年實踐中,黃山市抓好流域、保護、治理、發展、制度、保障「六個一體」,建立了生態補償標準、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綠色產業、生態法治、組織保障「六個體系」,取得了豐碩成果。
 
    孫勇介紹,2012-2014年、2015-2017年、2018-2020年,皖浙兩省接續開展了三輪試點,取得了豐碩成果。「新安江模式」寫入黨中央國務院《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案例和中組部《攻堅克難案例》。「新安江模式」在全省和全國其他10個流域、15個省份複製推廣,新安江流域成為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先行探索地,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實踐地。
 
    十年來,黃山市堅持流域一體化,初步建立較為系統的生態補償標準體系,實現了流域水質穩定向好。三輪試點以來,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乾淨水,新安江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心安之江」。
 
    十年來,黃山市堅持保護一體化,初步建立多維立體的生態保護體系,實現了生態功能整體提升。試點中,黃山市累計投入資金195億元,其中試點補助資金47.2億元。全市森林覆蓋率由77.4%提高到82.9%,空氣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95%高位水準。今年1-9月,黃山市環境空氣品質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居第三。黃山市因「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獲國務院辦公廳督查激勵表彰,入選2021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
 
    十年來,黃山市堅持治理一體化,初步建立到底到邊的環境治理體系,實現了環境問題全面整治。黃山市在全省首創統一採購、統一管理、統一回收等「七統一」農藥集中配送模式,全域推廣「誘蟲黃板+生物農藥+生態農藝」茶園綠色防控,關閉搬遷124家禁養區規模畜禽養殖場。累計關停污染企業220多家,整體搬入循環經濟園區企業110多家,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拒絕污染項目190多個。
 
    十年來,黃山市堅持發展一體化,初步建立特色鮮明的綠色產業體系,實現了生態價值多元轉化。黃山市創新設立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綠色發展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重點投向綠色產業發展等領域。產業「含綠量」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含金量」。
 
    十年來,黃山市堅持制度一體化,初步建立嚴格嚴密的生態法治體系,實現了保護治理長治長效。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改革試點寫入黨中央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黃山市《河湖長制規定》是安徽省首部河湖長制工作地方政府規章,實現了河湖管理全覆蓋。
 
    十年來,黃山市堅持保障一體化,初步建立運轉高效的組織保障體系,實現了流域整體協同聯動。成功舉辦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新安江生態補償實踐研討會、新安江金融發展大會,開館運行新安江生態文明實踐中心,全市建成「生態美超市」345家、實現流域重點鄉鎮全覆蓋,休寧縣流口村「生態美超市」項目榮獲第九屆「母親河」獎。

    「底色」更亮   「成色」更足
 
    三輪試點、十年實踐。孫勇表示,將以更嚴要求抓治理、強保護,著力打造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樣板;以更大力度抓改革、促創新,著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典範;以更高水準抓融入、快轉型,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新體系;以更實舉措抓引導、濃氛圍,著力打造全民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堅持不懈推進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城市,在踐行「兩山」理念上再探新路、再作示範。」據介紹,黃山市將聚力抓好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杭黃綠色產業園等重點合作事項和重要平臺建設。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堅持創意賦能、創新引領,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新能源和汽車電子、新材料和綠色軟包裝、智能製造產業,做特做強綠色食品、數字創意、生命健康、徽州古建產業,加快構建與黃山生態環境相適應、與徽州文化底蘊相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銀山「成色」更足。(記者吳敏)
 
[责任编辑:薛正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