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宜昌,實地探訪宜昌蓬勃的夜遊經濟。
2021年,雖受新冠疫情困擾,但宜昌旅遊市場仍然交出了一份傲人答卷:元至8月,宜昌全市接待遊客5347.36萬人次,旅遊收入494.7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4.5%、153.39%。
宜昌因坐擁長江三峽、三峽大壩而成為海內外知名的旅遊城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傳統「游三峽、看大壩」的旅遊業態漸遇瓶頸。以創新引領新跨越,努力建設世界旅遊名城,宜昌瞄準夜遊市場新風口,利用山水資源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城市區位優勢,創新打造夜遊新業態,積極培育旅遊新動能。
內河夜遊爭第一
「這裡是湖北宜昌,你們現在看到的,左邊是宜昌城,右邊是磨基山,我身後是葛洲壩船閘!美不美?」中秋晚上,在宜昌兒媳的邀請下,67歲的河南張大爺領着全家夜遊長江。張大爺興緻勃勃地開了手機直播,他說,「我基本上年年來,但今年磨基山加了燈,讓人大開眼界。這次,我把視頻群發到了親友群,算我掏錢請他們雲遊宜昌,下次還得帶他們過來實地體驗一把。」
2016年,為彌補宜昌夜遊市場空白,宜昌夜遊開山之作正式推出——交運「長江夜遊」:長江游輪從九碼頭順江而下,下行至伍家崗水域調頭而上,沿途欣賞天然塔、鎮江閣、至喜大橋,體驗夜過葛洲壩船閘,整座城市璀璨風貌盡收眼底。「長江夜遊」迅速打開旅遊市場,成為宜昌知名的旅遊地標之一。
建設世界旅遊名城,就要打造世界級夜遊產品。2021年,宜昌新一輪長江夜景升級工程開始,長期黑暗沉默的磨基山成了亮化的重頭戲。「一半山水一半城,讓宜昌在所有國內外內河城市中別具一格。」宜昌交旅集團負責人說,「其他城市多是城市燈光秀,但是宜昌卻是以山水燈光秀為主。有山有水有城有壩,這麼多世界級的資源同時集聚宜昌,這是我們打造世界內河夜遊第一品牌的底氣。」
如今,磨基山亮化一期工程已經完工,給長江夜遊帶來了全新的觀感。江北宜昌城華燈閃爍耀目,江南磨基山彩燈變化萬千,遊船從江中緩緩駛來,宛如一場山水意境大秀,引得遊客、市民紛紛駐足拍照。
自2016年以來,長江夜遊這一產品在精心運作下,成功實現了讓遊客在宜昌的停留時間延長1.2天以上,直接或間接為城市貢獻旅遊收入過億元。2021年1至9月,長江夜遊共計接待遊客7.98萬人,船票收入496.14萬元。
傳統景區煥新春
夜幕降臨,改造一新的車溪老街人頭攢動,《夢回車溪》正在上演:時空之門緩緩打開,瞬間煙霧瀰漫,光影交錯,神秘的穿越感撲面而來。「太震撼了!我全程都在看錶演。」武漢遊客朱建華說,「白天看景區,就是水車、農具啦這些東西,跟其他景區沒什麼區別;但是晚上的節目很好看,滿滿的故事感。」
車溪風景區過去主要賣「山水田園」,因為起步早,也曾紅極一時。後來,因產品門檻不高,容易模仿,一度陷入同質化競爭。宜昌物資集團投資8000萬元,歷時2年,打造了大型浪漫主義土家愛情神話《夢回車溪》:故事以一支土家部落的創世紀傳奇為起點,通過跨越時空的想像鋪陳和現代科技手段,再現了土家族神秘古老的「梯瑪頌歌」、出神入化的「摩崖神畫」、人煙阜盛的「老街燈火」等30個場景,為遊客提供了豐富而充實的行浸式體驗。
物資集團董事長陳劍屏說:「如今遊客的審美水平越來越高,要想獲得遊客的「芳心」,必須從「賣山水」向「賣文化」「賣體驗」轉型。」
創新讓車溪風景區涅槃重生。夜遊項目正式開演僅10天,景區接待夜遊遊客總量10068人,綜合收入35萬元,夜間遊客佔比達65%,夜遊收入佔比達63%。
完善政策促消費
晚上10點已過,與葛洲壩相鄰的西壩島上人流如織。「魚緣活魚館」店面內外顧客爆滿。「我這店開了有20幾年了吧,生意一直不錯,特別是這兩年,夜遊的輪船開通後,晚上的客人就更多了。」店老闆穆世全說。
剛到宜昌上班不久的張章正在西壩美食街排隊點單,「聽同事們『安利』過西壩的草地音樂節、美食節,這次專門趁周末來打卡,沒想到宜昌也能有這樣的地方,酒吧、電競、KTV、藝術館,都是我們年輕人愛玩的花樣。」
「西壩夜市是我們宜昌交旅打造的拳頭產品。」宜昌交旅集團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廣華說,「以年輕人作為主要消費群體,打造夜味、夜遊、夜玩、夜賞、夜購完美結合的夜間消費高地。」目前商戶入駐率將近90%,每天接待遊客6000餘人次,遊客對象也從市內遊客,逐步向省內、省外輻射。
發展夜間經濟,促進夜間消費。宜昌搶抓被文化和旅遊部確定為首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的機遇,從2020年起,先後出台了《宜昌市促進城區夜間經濟發展「八條措施」》和《宜昌市建設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在提升傳統商貿業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夜間文旅產品、項目和消費活動,為夜間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目前,宜昌夜遊也立下了新的發展目標:每年舉辦200場夜間劇場演出、5場大型夜間演唱會、5個品牌夜間音樂節,建成12個露營地、10個品牌民宿區、3個溫泉度假酒店、3個夜間經濟示範街市;各縣市區形成至少1個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記者 吳超群 通訊員 丁遠國 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