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高新區獲悉,松山湖科學公園海量規劃圖首次曝光。按照規劃,松山湖科學公園項目總用地98.25公頃(約1475畝),它將科技元素與自然景觀深度融合,力爭建成一座具有生態保育、科學展示、山林休閒、健康康養、濱水休閒等功能的城市綜合公園,成為科學城「最為精彩之地」。
建設國際化濱水科學公園,拓展城市公共空間
「做科研有時候需要一些別的活動來激發思維,光靠苦思冥想也不行。」趙金奎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首席科學家,自從來到松山湖,每天沿湖騎行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松山湖是塊寶地,環境非常好,非常適合騎行,放鬆後可以更好地工作。」他說。
自建園以來,別具一格的生態美景,始終是松山湖引才、留才的突出優勢。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在國家戰略平台的加持下,人才吸引力和向心力進一步攀升。
與此同時,如何持續提升城市品質,為更多優秀人才提供優質公共空間,已成為擺在松山湖面前的必答題。松山湖科學公園的規劃建設,便是其中關鍵一步。
根據規劃,松山湖科學公園將建於松山湖南側的湖岸路與景華路附近,南依巍峨山、北面松山湖,處於環湖創新帶與科學城創新中軸交匯的核心位置,項目總用地98.25公頃(約1475畝)。
以打造國際化濱水科學公園為目標,松山湖科學公園將圍繞「自然+科學+藝術」的總定位,建成一座具有生態保育、科學展示、山林休閒、健康康養、濱水休閒等功能的城市綜合公園。
具體而言,該公園將瞄準周邊科研人員、會議訪客、居民、學生、遊客等人群的需求,高標準打造多個亮點工程,其中包括奠基石廣場、運動公園、兒童主題樂園、生態科普廊道、濱湖走廊、自然山林、康養山丘、跑步道等。
將自然與科學巧妙融合,打造「最為精彩之地」
「如果往大自然更深處去看,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對開展科研活動具有正反饋作用。」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童欣看來,科技是了解自然的方法,自然本身就是最大的科技。
松山湖科學公園規劃平面圖
過去20年,松山湖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擦亮了「科技共山水一色」的靚麗名片。如今,將自然與科學巧妙結合,也將成為松山湖科學公園規劃建設中的基本遵循,致力於打造為科學城「最為精彩之地」。
據統計,松山湖坐擁8平方公里自然淡水湖、6.5公里生態濕地、14平方公里生態綠地、0.85平方公里林地。生態湖景串珠成鏈,形成了226公里生態綠道,建成區綠地覆蓋率超過60%,負氧離子含量為「國際清新」標準的10倍。
為延續良好的生態基因,松山湖科學公園將根據各片區的生態特徵,建成運動微丘、松山原嶺、莞文森林、峽谷塘鏈、湖岸水灣共五大主題分區。
同時,採用完善、修復、營造三種方式,科學設計山湖、山塘、島鏈、溪澗、茶田、榕台、竹舍、花池、鳥島等九重生境,既能提升觀光體驗,也能很好地保留生態本底。
科學公園的設計核心始終圍繞「科學」主題展開。一方面,它將充分利用魚蝦貝、兩棲、鳥、昆蟲等本地特色生物,打造科普教育場地,人們不僅可以在此感受重返自然、探索自然的樂趣,更能從科普自然中收穫科學知識。
另一方面,松山湖科學城作為東莞乃至大灣區科創資源高度集聚的區域,擁有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高水平大裝置、大平台、大機構、大學、大企業。公園將通過科學轉譯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科技互動平台,讓人們在濱水遊憩中也能體驗科學的魅力,拉近公眾與科學的距離。
為滿足人才交流需求、提升科學家的歸屬感,公園還將提供多種科學交流場所,如沿登山道設置科學社群活動空間、小型交流空間、冥想空間和啟發性散步徑等。
此外,各類科技手段的應用,也將讓公園充滿科技感。如建設一座集5G智能、智能感應、智能通行、智能環境、智能管理為一體的智慧公園;在燈光設計中控制光譜範圍,既能促進動植物生活生長,也不造成光污染等。(記者 冷運軍)
頂圖:松山湖科學公園建設效果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