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特别报道

再現敦煌造窟藝術 「造像於工」展覽深圳開幕

2021-08-29
来源:香港商報網
    仿造敦煌石窟的沉浸式展廳、東方造像文明與現代流行元素的碰撞、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8月28日在深圳巢美術館開幕的「造像於工」展覽,18位平均年齡13歲的小藝術家用18件機械裝置藝術作品,給市民帶來了獨特而震撼的觀展體驗。
 
 
    據悉,該展覽由小燕畫院·巢、MG麥高創想家、巢美術館主辦,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協辦,將持續至9月20日結束。
 
    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的碰撞
 
    據巢美術館執行館長程念介紹,此次展出的18件作品均來自小燕巢與MG麥高創想家共同發起的「藝造營」創作成果,每一件都製作精巧,經歷了藝術創作、電腦編程、激光切割、造窟陳列等全過程。
 
 
    記者在現場看到,哪吒手持奧特曼變身器,秦漢劍客大砍西方喪屍,洛神和飛天隨着齒輪的轉動向觀眾款款走來,來自東方古老的造像文明經過科技的改造,呈現出一幅賽博朋克風格的奇妙畫面。
 
    談起展覽主題「造像於工」,策展人之一、小燕巢院長梁雋葳解釋道,策展之初,是希望用工程學原理來完成中國傳統造像文明的現代性轉化。「造像文明在全世界範圍內、在中國歷史長河裏曾長期存在,是古代文明的視覺化象徵,這個時代的造像是什麼樣的?我們想做些新嘗試。」梁雋葳說,整個藝造營從6月28日開營,共舉辦三期,均以「造像於工」為主題,選取傳統東方造像的元素,例如壁畫、紋飾,神話人物、神獸等等。令人意外的是,小藝術家們對傳統文化精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加入大量動漫文化,包括一些最新的文化潮流,最終呈現出的作品更多是流行文化包裹下的傳統,「這才是屬於現代的造像。」梁雋葳說。
 
    例如,陳品臻的《哪吒鬧海》,哪吒的造型取自敦煌壁畫中的天王和力士,哪吒手持的武器卻不是乾坤圈、混天綾、風火輪,而是應援棒、奧特曼變身器、亞瑟王咖喱棒、獸人的戰斧,是文化結合的典型例證。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曾嘉宇,從秦漢畫像石中得到靈感,創作了一位身穿李小龍黃色練功服的劍客,手持東方的飛劍,砍的卻是西方的喪屍,作品中也有遊戲文化的影子。而姜炳臣的《哥斯拉大戰基多拉》、李元熙的《七龍珠之貝吉塔》,雖然採用了東方造像的呈現方式,內容卻純粹是西方文化的產物。
 
    展覽開幕當天,這些充滿文化碰撞的作品引起觀眾共鳴及思考,他們對記者表示,文化的保存與發揚,如何能真正地親近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如何接續?觀看這些作品,似乎感受到傳統與現代文明在「聊天」和「溝通」。
 
    藝術與科技跨界融合
 
    當天的展覽現場,仿造敦煌石窟的沉浸式展廳格外吸引觀眾。18件作品被放置在18個洞窟,觀眾需要走進類似石窟的迷宮,才能依次觀看作品。這個過程,用梁雋葳的話來說,叫做「開窟」。「造窟文化的特殊意義在於修煉。我們為什麼執著於一定要把所有作品創作、設計、製作,最後還要選址、開洞、佈置、題字、陳列,就是要將造像進行到底,給作品一個完整的沉浸式體驗。」梁雋葳說。
 
    此次展覽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點是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據策展人之一、小燕巢院長卓銘達介紹,本次藝造營由小燕巢與MG麥高創想家共同發起,小燕巢的優勢是藝術創作,而MG麥高創想家是一個工程師團隊打造的科創教育品牌。「當感性與理性交融時,藝術與科技剛柔並濟、張弛有度,極力綻放出華夏造像之美。科技手段的實操和藝術思想的融入讓整個機械創想變得格外鮮活,小藝術家們仿佛被注入了新鮮血液般,創作欲望井噴式爆發,藝術美學勾勒出科技的感性視覺。」卓銘達說。
 
    在創作過程中,小藝術家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科技為藝術賦能的神奇。蔣晨曦的《海怪》採用了內外齒輪結構,通過設計做了一個旋轉的交疊;楊紫嫣的《Mother》用「行星齒輪」呈現了她心目中的母親形象;李宗翰用電腦編程展現天空與海的流動感……MG麥高創想家的林遠翰老師表示:「科技其實離我們不遠,藝術加科技也不是簡單的1+1=2,它是碰撞的火花,1+1遠遠大於2。」
 
    很多人忽略了,中國古代是一個科技極為發達的國家,渾天儀、秦陵兵馬俑、太陽神鳥金箔等精巧的儀器,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工藝製造的最高水平。「電的發明給現代科技插上了翅膀,從編程到激光切割,一個想法只需半天就可以實施完畢,這在古代是難以想像的。」梁雋葳說,藝術和科技的融合,正在全球範圍內成為大趨勢,和AI相關的交互設計等新興專業越來越多,藝術新門類已蓬勃興起,此次展覽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希望能影響對藝術、對科技感興趣的年輕人,讓大家意識到藝術和科技的形式正在發生變化,每個人都能做出這樣的作品。(記者 林麗青)
[责任编辑:郭昕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