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英烈精神,展現巴中的「紅色」底蘊,6月24日,以「敬仰烈士 關愛烈屬」為主題的海外華文媒體採訪團走進四川巴中,參觀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敬仰烈士 紅軍精神永傳承
巴中是原川陝蘇區的中心和首府。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經陝南翻越大巴山進入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設在通江縣城。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這是一座紅軍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園,也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這裏長眠着25000余名紅軍烈士。據川陝蘇區紀念館講解員賈艷介紹,陵園緬懷區是該景區的核心區域,包括鐵血丹心廣場、千秋大道、守陵石、牌坊、英勇烈士紀念碑、烈士集墓和無名烈士紀念園、英烈牆。
走過鐵血丹心廣場,沿着長長的台階拾級而上,來到紅四方面軍烈士墓碑前,記者正好遇見南江縣長治鎮組織老黨員前來瞻仰紅軍烈士,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88歲。手持菊花,神情肅穆,為壯烈犧牲的紅軍烈士鞠躬,敬獻鮮花。
79歲的老黨員張培星告訴記者,作為一名農村黨員,來到這裏是為了紀念這些紅軍烈士,感恩烈士們為子孫後代造福,「我們這一代應該繼承紅軍革命精神,告誡我們的下一代,現在的好日子應該要感謝這些老紅軍、老幹部。」
感恩先烈 三代人接力守忠魂
一群年輕的黨員正圍坐在墓碑下,仔細聆聽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講訴自己父親當年參加紅軍的故事。
老人名叫王建剛,今年69歲,是王坪村村民。他們一家三代常年義務守護着這裏的先烈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王建剛風雨無阻,每天都要來看看,掃墓、除草、擦拭墓碑。
「早些年掃墓,我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囑託。」 據王建剛講,他的父親王成現當年也是一名紅軍。1935年4月,因被組織派往外地送信,錯過了紅軍的戰略轉移,沒能跟紅軍一起走的王成現就此留守在王坪,成為最早的守陵人。烈士墳前的一片片落葉、墓碑旁地的一根根雜草,都被他清理得乾乾淨淨。
到了晚年的王成現依然對陵園守護工作念念不忘,經常對王建剛說:「孩子,我老了,走不動了,你要經常來這裏為先烈們打掃打掃,他們是我們的大恩人。」
1980年,王建剛正式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掃帚,成為紅軍烈士陵園第二代義務守陵人。當初只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囑託,直到1982年一場特別的弔唁讓王建剛理解了父親堅持守陵的初心。
那年的12月,幾十位紅軍老戰士來到烈士陵園,列隊站在墓碑前,齊聲大喊「兄弟姐妹們,我們來看你們了!」老兵們不斷呼喊着戰友們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墓碑,端起酒杯將酒灑在碑前,淚如雨下。老兵們眼中流露出的深情,深深地感染了王建剛。「我們現在的好日子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王建剛告訴記者,每天他都會來這裏掃墓,「我會跟先烈們說說話,我已把他們當做是我的親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紅軍的恩情,要一代一代把紅軍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最近幾年,隨着年紀越來越大,因做農活受傷,腿腳落下殘疾的王建剛走路開始倍感吃力,需要拄着拐杖行走。他的小兒子王均培接替他,成為紅軍烈士陵園第三代守陵人。
「我是從小就跟着爺爺、父親一起來掃墓。剛開始是什麼都不知道的,聽着爺爺、父親講得多了,先烈們的英勇故事慢慢地印在腦海里,早已根深蒂固。」王均培告訴記者,接替父親的工作自然而然,「革命先烈的精神我們要繼承,爺爺和父親對先烈的崇拜和敬仰值得我學習。」如今,王均培時常帶着王建剛到陵園掃墓,父子兩代人共同守護着將士忠魂。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長眠着25048名烈士,其中只有7823人留下姓名,他們中有的只留下乳名,還有17225名無名烈士。陵園始建於1934年7月,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這裏更名為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墓。2002年,經民政部批准更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2019年,四川省委對景區做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核心區、紅軍烈士紀念地、黨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目的地的「一區三地」總體定位。2021年1月至今,景區已接待遊客一百萬餘人次,自3月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 6700多個團隊來到烈士陵園,接受黨史學習教育人數超過70萬人次。(記者 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