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第16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也是「壯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第16個年頭。6月16日,「美麗壯錦獻給黨」織錦儀式在廣西南寧非遺生活館舉行。
「美麗壯錦獻給黨」壯錦效果圖
「美麗壯錦獻給黨」壯錦長為12米,高為2.3米,由6120根經線和28000根緯線交織而成,壯錦中的主體人物由壯、漢、瑤、苗、侗等廣西12個世居民族身穿盛裝的青年男女組成,圖案採用銅鼓、翔鷺、鳳燈等元素構成。通過這幅「美麗壯錦」,充分體現廣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和睦,邊疆鞏固安寧,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精神昂揚。
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會長、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卡介紹,該織錦由金龍鎮壯錦合作社和雙蒙村板池屯的12名織娘共同完成,她們年齡最大是77歲、年齡最小是13歲。由於各圖案間結構複雜,需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即織娘要根據圖案和花紋的變化不斷地剪掉緯線,一名繡娘一天最多能織出十公分,且要求一次成形沒有接縫,每個花紋也是手工挑花製作完成。
織娘們現場織錦
龍州縣是廣西壯錦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2018年被評為全國十大「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該縣金龍鎮雙蒙村板池屯建立,通過「博物館+企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的模式,繡娘們在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和廣西壯錦山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帶領下,實現「居家織錦致富」的同時,讓壯族織錦技藝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實現了對傳統手工技藝的「生產性保護」和「推廣性傳承」,形成了一座「可移動的壯錦博物館」。
「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在這樣的一座活態的壯錦博物館上,金龍鎮織娘們共同織就一幅凝聚共識、同心築夢的民族團結壯錦獻給黨,感謝黨對邊疆地區人民群眾的關懷,引領各族人民共創美好未來,對於鼓舞和激勵着壯鄉兒女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具有重要意義。」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黨委書記吳偉峰說。(記者 歐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