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縣依山傍水、人文資源豐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小城,也是一座有着紅色基因的小城。八十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平武留下了足跡,這是平武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
紅軍解放平武作戰圖
1935年3月28日至4月11日前後,紅四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先後攻佔了四川閬中、劍閣、南部、廣元、青川、平武、梓潼等地區。1935年4月11日,紅軍攻戰並解放了平武,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和紅三十軍政治部主任李天煥等首長同時到達。紅軍解放平武縣城後,即分三路向平武西南進軍,擴大紅色區域。截至4月19日,紅軍先後佔領了除木座、白馬兩土司轄地外的全部縣境。1935年4月11日至6月5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的帶領下,一直進駐在平武縣城。
紅軍在平武期間,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紅軍性質、方針和政策。先後建立了中共平南縣委、平武縣蘇維埃、平南縣蘇維埃和鄉、村各級蘇維埃政權,還組織當地民眾開展了打士豪分田地、籌糧支前、組織游擊隊、壯大紅軍隊伍等一系列工作。同时,紅軍在平武留下了大量的遺址、遺物、佈告、傳單、石刻標語等文物,為紅軍長征的勝利和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
平南縣蘇維埃舊址遺蹟
平南蘇維埃舊址
川陝省平南縣蘇維埃舊址,位於平武縣平通羌族鄉,八十多年前,紅軍給平南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如今,根植於「紅色基因」,孕育出厚重的紅色文化。1935年4月30日,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在平南羌族鄉三聖廟建立了平南縣蘇維埃政府,同時建立了綿陽市境內惟一的黨的縣級領導機構——中共平南縣委,帶動數千名平武子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平南縣蘇維埃舊址三聖廟,古樸而莊嚴,「赤化全川」、「粉碎川陝會剿」、「保護赤區」等紅軍石刻標語歷歷在目,喚起人們對長征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在三聖廟旁有一座保存完好、造型別致的古廊橋,該橋名為松橋,又名紅軍橋,建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據當地群眾介紹,從他們的祖輩起就一直靠紅軍橋過河,歷經百年風雨,紅軍橋佇立在平南河上,跨越着悠悠歲月,見證着羌鄉變遷。如今,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體驗紅色文化,人們紛至沓來,重走長征路,瞻仰紅色蘇維埃舊址,憑弔紅軍先烈。
徐向前元帥題寫的「紅軍碑林」
北山紅軍碑林
紅軍碑林坐落在平武縣龍安鎮的北山公園內,主體建築包括紅軍碑林館、紅軍文化陳列室等,建築面積620平方米。1935年4月,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經過平武,廣泛發動群眾,建立了中共平南縣委、縣蘇維埃政權,播下了革命火種。紅軍離開後,在這裏留下了許多喚起工農大眾革命的政治標語,這些標語多半刻在舊石碑上,都是珍貴的革命文物。
紅軍碑林館於1981年開始籌建,1987年竣工,是一座鋼筋水泥與木結構相結合的仿古建築,設計新穎,構思精巧,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強烈的地方特色。碑館正面匾額「紅軍碑林」4個金色大字,是由當年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題寫。碑館內主要由紅軍雕像和石刻標語組成。碑館左右兩廳主要陳列紅軍石刻標語。廳內最大的石碑高180厘米,寬92厘米,最小的石碑高60厘米,寬49厘米。共計50塊,標語口號51條。標語字跡多為陰刻楷書,刻工精湛,書法蒼勁。碑刻多數為縣內各地收集運回的原件文物,少數是按原樣雕刻複製的。紅軍碑林旁,是紅軍文化陳列室,大量詳實的資料、圖片和革命實物,生動展示了黨在平武不同歷史時期所走過的光輝歷程。碑林館自投用以來,已逐步成為平武縣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革命歷史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部分紅軍碑刻標語遺蹟
紅三十軍戰地醫院
原紅十三軍戰地醫院分別設在平通麻柳村朱慎言大院子、豆叩楠木園店子上、豆叩街上靠河邊的半邊街、大印街上、徐塘海棠鋪席家大院等處。大印醫院住的傷病員,最多達到五百多人,豆叩楠木園店子上醫院,也住有最少一百多傷病員。徐塘鄉海棠鋪醫院的「醫藥處和外科室」六個墨筆大字,至今仍留在席瑞章老人的大門上。原總醫院負責人張琴秋,曾在大印、豆叩等地留下戰鬥的足跡,建國後,曾擔任了紡織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平武蘇維埃紅軍小學
平武蘇維埃紅軍小學,是全縣第一個「綿陽市中共黨史宣傳教育示範點」,其紅軍小學陳列室於2020年7月開始打造,再現了紅四方面軍長征途經平武的戰鬥歷程和奮鬥足跡。紅軍小學充分發揮了在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宣傳陣地作用,旨在讓紅軍精神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心靈,引導廣大師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精神,用黨的奮鬥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鬥志、明確方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張寶杉 平武縣委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