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下午,在合肥儀表廠宿舍群眾自治拆遷工作階段性總結會上,掌聲不時響起,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喜悅之情。隨着所有徵遷協議預簽、交證、搬遷工作的完成,合肥儀表廠宿舍的居民們盼望多年的「征遷夢」「安居夢」,即將成為現實。
由於歷史遺留原因,合肥儀表廠宿舍小區此前一直沒有被列入政府的征遷改造計劃。但小區房屋已歷經60年風雨,年久失修、居住環境差,居民征遷意願強烈。
近年來,蕪湖路街道通過「政府引導、居民自治、分段實施、逐步推進」的方法,最終使合肥儀表廠宿舍小區實現了「百分之百預簽征遷協議,百分之百上交房產證土地證,百分之百完成搬遷」的目標,成為全區首個採用「居民自治征遷」方法成功實現征遷的小區。圓滿完成約3.5萬平方米,涉及25棟居民樓、645戶2000多居民的小區征遷工作。小區居民告別了已經有着60多年歷史的破舊宿舍,未來將搬入現代化新家園。
儀表廠宿舍區亟待「新生」
走進位於徽州大道與青弋江路交口西南角的合肥儀表廠宿舍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三四層的紅色磚樓,搬遷後空蕩蕩的宿舍區顯得格外蕭條和落寞。在小區北側,老理髮店和老澡堂牆上的招牌依然清晰可見,可以想像曾經的熱鬧和繁榮。
合肥儀表廠是一家大型儀表類國家二檔企業,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上海、浙江、南京等東部地區的许多技術人員來到這裏,奉獻青春,揮灑汗水,支援安徽建設,為我國流量儀表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7月,合肥儀表廠進行了政策性破產。
「原先的廠區已經被征遷,這次征遷的儀表廠宿舍區佔地面積近40畝,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房屋多為磚混、磚木結構,由於年久失修,安全隱患大,居民征遷意願強烈。」
今年80歲的楊玉瑞,退休前是原合肥儀表廠總工程師,也是小區拆遷自治小組常務副組長,他告訴記者,從2013年起,小區居民便開始醞釀拆遷工作,向政府反映了征遷意願。
2015年4月18日,經過小區居民選舉,合肥儀表廠宿舍拆遷改造群眾自治小組正式成立。2017年12月,合肥儀表廠宿舍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正式啟動,歷時多年,在區、街道、社區和自治小組的共同努力下,他們先後完成了小區全部征遷協議的預簽、全部房產證土地證的上交,以及全部住戶的搬遷工作。
「這次征遷工作能夠順利完成,我非常高興!」鄭洪友是儀表廠宿舍小區的被征遷戶,一家三口居住在50多平方米的一間公房內,沒有獨立衛生間,居住條件非常簡陋。
「實在沒辦法住,房子太老了,有60年了,門窗都已經快掉了。」鄭洪友說,不得已,他們一家6年前從儀表廠宿舍搬了出去,一直期盼着小區的征遷改造,這次,他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黨建引領建設新家園
俗話說,拆遷是天下第一難事。儘管大多數居民搬遷意願強烈,但由於儀表廠宿舍小區年代久遠、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多,拆遷難度極大。
為此,在包河區委區政府領導下,蕪湖路街道和友誼社居委堅持黨建引領,注重引導發揮小區內黨員的骨幹作用,通過群眾自治的方式,推進小區征遷改造工作。
「拆遷自治小組剛成立時共有11人,大多是廠里的老黨員老幹部職工,如今的16人中,年齡最大的已經85歲。」楊玉瑞介紹,他們分為4個小組,負責小區拆遷的各項工作。無論是上門徵求意見、動員居民簽協議搬遷,還是房屋基本情況的調查、附屬物的登記,自治小組都自發無償地為居民服務。
在上門宣傳時,一位88歲不願搬遷的老人讓自治小組犯了難。「我已經這麼大年紀了,就在這裏終老算了,我還搬家幹啥?」楊玉瑞便帶着自治小組成員一遍遍上門做他的思想工作。「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耽誤了小區的拆遷」,最終老人想通了,順利簽字搬遷。
「他們都是老工友,又是樓上樓下左右鄰居,他們上門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蕪湖路街道友誼社區黨委書記李子平介紹,自治小組的成員大部分是老黨員和骨幹,以群眾宣傳和發動群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區征遷協議的簽訂和搬遷,99%以上都是居民自治小組上門做工作談成的。
除了拆遷自治小組,小區內還組建了樓棟黨小組,在拆遷自治小組和樓棟長的帶領下,近年來,除了推動小區的征遷改造工作,他們還出色完成了煙花爆竹禁燃禁放和疫情防控等各項工作。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群眾的事情我們帶着群眾一起辦。」李子平介紹,「儘管在征遷過程中存在各種矛盾和問題,但通過黨建引領、群眾自治、民主協商,我們成功實現了『零上訪』。」街道社區的征遷幹部和自治小組成員一道,上門解釋政策、化解矛盾,兩隻手握在一起,有力推動了征遷改造工作。
征遷任務完成後,下一步如何安置?蕪湖路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鄭馳原介紹,目前,除138戶居民選擇了貨幣化安置外,剩下的居民將實行原地回遷,新的安置房將在完成一系列規定程序後,於年後在合肥儀表廠宿舍原地塊儘快開工建設。「他們支援安徽建設,把青春年華奉獻在這裏,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對這裏有了感情,所以政府按照居民們的意願,實行就地安置。」(葉玉庭 鄧艷梅 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