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信息安全、芯片等數字經濟細分領域,從工作經歷、薪酬、學術特徵、學歷等方面綜合確定人才類別,細分出「4類5級2型」的人才標準清單。12月18日,在2020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2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上,廣州市海珠區將舉辦琶洲數字島人才交流會,在全國首創制定並率先發布了數字經濟人才標準,劍指人才聚集「強磁場」,誓將引發數字經濟人才的虹吸效應,助力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的發展。
廣州海珠琶洲航拍(琶洲管委會供圖,攝影:梁志遠)
今年以來,廣州全面發力數字經濟發展,作為廣州數字經濟發展核心的琶洲地區,國內頂尖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領域企業全國性總部、區域性總部或功能性總部高度集聚,產業鏈條上大小企業紛紛落戶。產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對人才,尤其是前沿產業人才的巨量需求。為打造數字經濟人才高地,作為全國唯一城區連續兩年獲智聯「全國最佳引才城市(城區)獎」的海珠區,以四個「新」交出高質量答卷。
錨定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
「在這裏,我遇到特別多行業的大咖和同好,感覺特別有歸屬感。」在琶洲實驗室,選擇長期留在海珠發展的人工智能專業博士小林坦言,最主要的原因,是這裏聚集了大量新業態特別是數字經濟人才,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平台。
人才的集聚、科技的發展、行業間的跨界與融合,使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成為驅動各大產業煥發新生機的重要突破口,也為區域經濟升級轉型提供了新契機。
站在「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數字經濟發展三項重大機遇在琶洲疊加的歷史風口,海珠區在中國人才研究會、廣東省領導科學與組織發展研究會、騰訊研究院、智聯招聘、獵聘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聯合中大諮詢公司首創制定並率先發布數字經濟人才標準,該標準具體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信息安全、芯片等數字經濟細分領域,從工作經歷、薪酬、學術特徵、學歷等方面明確人才類別,細分出「4類5級2型」的人才標準清單。這一標準進一步提高了數字經濟人才認定精準度,增強政府和企業對數字經濟人才引進、培養、服務的針對性,進一步彰顯廣州市海珠區正聚力高端、綠色、智能的發展方向,加速實現高質量發展。
海珠人才公寓為人才提供充足的安居保障
探索數字化服務新模式
「你們今年新招多少人,需要多少套房源,意向區域、房源類型和租金承受區間有沒梳理過?如果還沒梳理,可在手機上打開『CSO首席服務釘釘-3D海珠投資地圖』。我們在地圖上傳了14000多套優質公寓企業房源,員工可在地圖上按照地鐵線路、房源類型、價格區間等條件篩選出一批房源。」這是首席服務官對接企業人才的服務場景。
誰能站在企業和人才的角度更好地解決問題,誰就能更好地集聚人才。按照CSO首席服務官標準,海珠區組建CASO人才安居服務官隊伍,一攬子跟進產業人才住、行、學、醫、稅等個性化安居服務需求,提出牽線模式、搭橋模式、定製模式等3種安居解決方案,真正實現「企業有訴求,我必有回應」。
同時,海珠還進一步拓展首席服務官制度3.0版——推進體系智慧化建設,推出「CSO首席服務釘釘」,建立「投資小諸葛」24小時在線答疑、「政策計算器」精準推送匹配政策、「投資地圖」提供整個海珠招商資源,企業24小時一鍵直達「我的首席服務官」,讓企業從「少跑腿」到「零跑腿」。
發掘人才安居新路徑
立足人才「進得來,住得好,留得下」,海珠區以人才公寓為突破口助推老城區人才結構「逆生長」。今年,海珠出台《廣州市海珠區人才公寓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明確全面實施「夢想·家」行動計劃。自「夢想·家」計劃啟動以來,CASO人才安居服務官們已累計為129家企業解決人才安居租房超3000套,全力為企業穩崗復產保駕護航。目前,海珠區計劃至2025年底籌集超過3萬套人才公寓,至2035年為全區人才提供充足的安居保障。
除此之外,海珠區還引入樂乎公寓、夢享社區、萬科泊寓等9家具備多年行業經驗專業運營機構,打造智能化社區物管系統和商業系統,有針對性地鋪開人才公寓周邊社區商業布局。以酒店式的服務模式,努力為海珠人才帶來「家的感覺」。
激活扶持政策新動力
自2019年開始,海珠區就在重構全區產業政策體系上深耕發力,整合形成簡明高效、含金量足的「1+6+1」產業政策(1個總綱、6個實施細則、1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人才的扶持對標深圳等高標準地區,絕不虧待「幹將」「闖將」。其中着力突出創新人才集聚,創新推出人才評定「市場化」舉措,人才公寓充分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同時強化大灣區互聯互通,打出人才政策「組合拳」。目前評定各類320人,用於專項獎勵人才的年度資金總額超億元。把好鋼用在刀刃上、財政資金集聚在創新上。
在政策上,海珠總是跑在前列。今年,在全市各區中率先出台《廣州市海珠區落實〈廣州市人才綠卡制度〉實施辦法》,最快取得審批廣州市人才綠卡的自主權,目前已審批180張人才綠卡。
目前,海珠正站在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的風口,着力打造產城人高度融合的經濟發展生態圈,積極營造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不斷延伸人才服務觸角,下大力做好人才引進的後半篇章。(黃裕勇 朱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