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市位於新疆西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克拉瑪依市氣候惡劣,極度乾旱缺水,植被稀疏。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市委、市政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納入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抓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推動形成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 代化城市發展新格局。
為此,克拉瑪依市實施「大綠化」工程,相繼完成森林公園等167項綠化工程,全市綠地面積由2010年的3.33萬畝提高到2016年的10.79萬畝,各項綠化指標居全疆領先水平。林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從2014年起,實施獨山子區天山北坡谷地森林植被保護與恢復工程,完成人工造林9761畝,封育1.52萬畝,為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生態基礎。
2019年,克拉瑪依市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4.0%,同比提高1.6%;污染天數同比減少5天,空氣質量在全疆地州(市)排名第三;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河流、水庫水質均符合或優於Ⅲ類標準,達到自治區約束性指標要求;全市土壤質量處於清潔(安全)級。如今的克拉瑪依,舒展出一幅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生態宜居美好畫卷。
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堅信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施中心城區外圍荒漠生態修復,編製完成克拉瑪依市中部區域荒漠戈壁生態建設規劃,計劃實施生態恢復面積達26.41萬畝,通過城區周邊自然荒漠植被保育和恢復,增加周邊區域整體植被覆蓋度與生物量,有效遏制荒漠化態勢。六年來,克拉瑪依市累計完成人工造林8.4萬畝、封山育林10.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6.4%,綠化覆蓋率達43.43%,人均公園綠地11.2平方米。
為確保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克拉瑪依市堅決守住生態紅線,嚴禁「三高」項目進駐,引導各類項目向綠色循環可持續的資源轉換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聚集,全面做好節能減排工作,萬元GDP能耗持續下降。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責任體系,環保治理累計投入近50億元。
同時,克拉瑪依市將生態效益放在首位,堅持保護優先、分區保護,劃定生態恢復的範圍、內容、方式,對瑪依湖360平方公里湖區界定禁建區、限建區和一般控制區,實行分類保護和適度開發,確保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真正做到了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獨山子區大氣污染治理項目是克拉瑪依市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12項整改任務中的其中一項。經過持續攻堅,2019年,獨山子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5.5%,同比增長了10.9%,污染天數同比減少25天,空氣質量好轉趨勢明顯,達到治理階段目標要求。獨山子區居民令雄說,「由於空氣質量變好了,身邊有幾個朋友的鼻炎都得到了很大的緩解。」「原先,在居民區偶爾能聞到空氣中的異味;現在,你就算是進入獨山子石化公司的廠區都聞不到異味。」
近年來,克拉瑪依市按照「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自治區奎—獨—烏(奎屯市、獨山子區、烏蘇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治理攻堅,深化獨山子區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2019年VOCs排放總量較2016年削減36.8%,獨山子區空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此外,克拉瑪依市開展中心城區供熱系統改造,關停和淘汰了一批燃煤鍋爐房,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
2017年至今,克拉瑪依市全力攻堅,抓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落實的重大政治任務。全市12項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任務中,已完成11項,剩餘1項(新疆油田歷史遺留污油泥處置)正全力攻堅,將於2020年年底徹底完成規範化處置,長期困擾城市綠色發展的難題將得到徹底解決。
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克拉瑪依,是要人民得享安居樂業的家園。為此,制度建設必須先行。克拉瑪依市委、市政府堅持走生態優先的發展道路,以人民滿意為標準,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持續實施「三大保衛戰」(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以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持續加強環境監督管理,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打好「三大保衛戰」的同時,克拉瑪依市還大力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出台全市「千萬工程」、村莊清潔行動、廁所革命等系列方案,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截至目前,克拉瑪依市農村水、電、氣、光纖、道路硬化及亮化全覆蓋,環境衛生設施基本健全,垃圾處理率、污水處理率、飲用水衛生合格率均達100%。目前,全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標識牌設立、水質監測、預警監控、應急能力等較為完備,達到規範化建設要求,於2019年5月成功創建為國家節水型城市。
2020年,在持續做好攻堅、打好硬仗的同時,克拉瑪依市生態環境局還扎紮實實地穩步推動各項基礎工作。現如今,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之美從理想照進現實,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浸潤着美麗的克拉瑪依,為小康生活鋪就幸福底色。(記者 翁海倩 通訊員 王雯婧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