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海陽鎮一個小山塢裏藏著一處鮮為人知的徽州手工藝作坊——徽州古法楮皮紙製作技藝館,走進這裏,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和楮皮紙來一場千年的文化交融。
挑揀好的楮皮經過蒸煮打漿後進行抄紙
造紙車間里,工人們正熟練進行著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楮皮紙造紙的工具看似非常簡單,但造紙的過程卻非常複雜,全部依靠人力完成,要經過6道大工序。特別是選材工序的挑揀,完全靠工人師傅的一雙巧手和眼睛,既繁瑣又考驗耐心,一旦沒有挑揀乾淨,就會影響到後面紙張的品質。
挑揀好的楮皮經過蒸煮打漿後就進入了最重要的抄紙環節,按產品種類和重量,來確定加料重量和分散劑量,掌握鏟水次數,確保紙的重量在規定範圍之中。
將抄好的紙壓幹水分,再根據品種不同確定烘紙板溫度,溫度最高不超過80℃,要求紙面平整無缺口。檢驗是控制產品品質最後一道關,要求做到紙面無雜質、無黃莖、無破損、折皺等。
抄好的楮皮紙一張張疊放
据了解,楮皮紙從西元三世紀的魏晉時期就開始製作,北宋時期徽州楮皮紙因品質優良成為朝廷公文用紙。南唐時期徽州生產的“澄心堂”楮皮紙,曾經紅極一時,有一紙抵千金之說。
2002年,對古法造紙有著濃厚興趣的朱建新在休寧創辦了一間手工造紙作坊,致力於徽州楮皮紙的古法制作傳承和發展。十多年來,朱建新通過不斷摸索逐步恢復徽州楮皮紙傳統手工藝生產,產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近年來,公司也順應市場需求不斷推陳出新,開發了版畫專用紙、攝影畫專用紙、手撕畫專用紙等新產品。
烘乾的楮皮紙一張張檢驗
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朱建新先後投資700多萬元動工建設徽州楮皮紙歷史文化展示館、美術館、紙藝館、古法徽州楮皮紙製作技藝館及北宋徽州楮皮紙復原等專案,使徽州楮皮紙發揚光大。
幾十年堅持做好一張紙,朱建新的堅持有了彙報,2018年古法徽州楮皮紙技藝被文化與旅遊部收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造紙基因庫。(記者 吳敏 通訊員 胡琴 黃自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