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老」東萊的「新」樣子(一)

2020-09-19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哈爾濱市的老道外、老東萊,哈爾濱中東部,一片因火車道分割得名的老城區古樸滄桑,總有講不完的歷史。如今的城市早已改換了模樣風土,唯有這裏的坐地戶們故土難離,從童顏到白髮,見證了時代變遷、人事更迭,也留下了與片區守護者——一代代東萊民警們溫暖悠長的故事。
 

  一
 
  講故事的人中有多位老者,平均年齡70歲左右,齊刷刷坐一排。以為他們要從久遠開始講,沒想到指名道姓的都是在場的年輕人——單教、趙所、小崔、小李子——哈爾濱市公安局道外分局東萊街派出所民警單超、趙宇、崔柏松、李允哲……
 
  跟他們也有故事?
 
  「那當然,我們幾個是群眾代表,也是咱片區『老太太巡邏隊』成員,平時沒事就到街道社區走走看看,發揮點餘熱,跟東萊所接觸多,總見面打電話的,對民警們太熟悉了」。
 
  石阿姨手一划拉,把一位大爺也劃了進來。「老太太巡邏隊」是東萊片區居民配合派出所工作,自發成立的一支隊伍。早期成員的確都是大娘,後來不斷有大爺要求加入,雖然成分不純了,但戰鬥力明顯增強。
 
  除此以外,「紅袖標」、「小紅帽」等數個民間組織,也長期出沒於片區各個角落,幾十年都生活在東萊社區的老成員們,對識人認門、看家護院的工作,再勝任不過。
 
  群防群治,是20年前東萊街派出所「防、治、打」探索出的新途徑。依靠群眾不跑偏,幾經淘洗淬鍊,這一體系更加成熟完善。
 
  「轄區4個社區其中的兩個,已經連續3年實現可防性案件零發案」,副所長趙宇介紹說。防範上,他們將群防群治與智慧安防有效結合,創新實施「十戶一保、百戶一會」人防新模式。轄區300餘個高清監控探頭與派出所監控室實時連接,整個東萊社區被「鷹一般的眼睛」全時空、全區域、全覆蓋。
 
  轄區內的公路客運站、商貿市場、出租房屋、公寓樓等是東萊所的治亂重點。他們一邊專項防控一邊動態管控,研發「微信采」小程序,建立房屋中介和出租人報備制度,並創新「出租房屋分等級切塊管理法」、「蛛網式公寓管理法」,將聯動信息及時採集、及時傳遞,速度快到不給犯罪分子一點發揮的餘地。
 
  「百家熟」靠的還是腳板兒。上班走訪、下班蹲守,每個民警的規定動作是每天下片兒走訪到戶20戶。多聊多問多搭橋拉網,不僅要混得臉熟,更要及時發現可疑人員和可疑線索,為以後的工作夯實基礎。
 
  「我們都有安全感,手機里警民微信群時時報備,片兒警天天在外邊轉悠不說,還總來店裏檢查詢問,等同於保鏢了。生活在東萊社區,基本上不需要考慮各種危險因素」。商戶代表梁燕梅語氣篤定。
 
  硬指標練出紮實基本功,近五年來,東萊所共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400餘人,其中逃犯100餘人,打擊成果在全分局29個派出所中始終排名第一。

  二
 
  說東萊派出所老,是它已經74歲了;可它又新,全所28名民警,平均年齡才32歲,初秋的烈日下依舊清亮挺拔,絲毫不見頹靡老態。
 
  優秀傳統的深厚積澱,讓每個時代的東萊所都榮譽加身:300餘項國家和省市授予的榮譽稱號靜靜陳列室內,唯獨一塊牌匾,他們高高掛在了大門口。
 
  那是九十年代,群眾自發給東萊所送的一塊匾,「百姓之家」四個字,讓太多無形的評價化成有形,它是東萊所榮耀的獨家招牌,也是讓轄區群眾最安心、最信賴的家。
 
  60年代誕生的「百家熟、拒腐蝕永不沾、警民魚水情」三件「傳家寶」距今已有些年頭,可新入所民警必上的第一課,這段歷史教育永遠C位不讓。
 
  現任所長劉學鋼一口標準播音腔,帶領新民警宣誓,聽得人熱血沸騰。新時代「八不准、四必須」剛性要求,最先敲響警鐘,督促民警過好金錢關、權力關、名利關、細節關。「自1964年以來,全所民警已連續56年無違法違紀、無涉黑涉惡、無違反社會公德等問題」,劉學鋼嚴肅補刀,言下之意立現。
 
  傳承不是一件容易事,傳承並發揚光大,則是比山還大的重壓。
 
  服務群眾才是一切工作的根本,無論哪一代東萊所民警,都甘為人民的孺子牛。50年代「定點服務」、60年代「四必到」、70年代「三項便民措施」、80年代「向群眾報告制度」、90年代「便民服務卡」、「鄰里守望互助公約」,到現今「人民調解聯盟」「社會聯動服務網絡」等等,說東萊所有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些就是緣由。
 
  聚焦群眾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積極回應居民各項需求,東萊街派出所與愛民、敬業融合多年早已成一體,方向篤定,穩步前行。
 
  2019年,東萊街派出所被公安部命名為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談起在東萊所工作多年的體會,教導員單超十分走心:「人民群眾對公安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是簡單的接待辦理,還要給他們一張笑臉、一份尊重,因為有的人可能一生只來這一次,如沐春風還是如坐針氈值得每一位東萊人深思」。(裴振萍 劉雪晴 王琳)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