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河南 > 今日热点

河南省政協調研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在創新中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遺產

2020-09-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郭軍勝 報導:為推進黃河文化遺產和系統保護,9月15日,河南省政協「推動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調研組一行先後抵達三門峽和洛陽,調研了三門峽黃河大壩工程、洛陽澄泥硯、千唐志齋博物館等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調研組一行參觀三門峽黃河大壩工程
 
  河南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主任毛德富、副主任高紅、辦公室主任陳學選、辦公室副主任宋會喬,河南省政協委員張強、郭軍勝、潘偉斌、趙桂霞,河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張斌遠,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副處長王立勇等參加了調研活動。
 
  當天上午,調研組一行先參觀調研了三門峽黃河大壩工程,據了解,三門峽黃河大壩是我國在黃河幹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黃河大壩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大壩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部,北鄰山西省,西鄰陝西省,被人們稱為豫西「金三角」。三門峽黃河大壩建成蓄水後,從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裏間,形成了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美麗湖泊,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使三門峽成為聞名天下的天鵝之城。
 
調研組一行調研千唐志齋博物館
 
  隨後,調研組一行抵達三門峽湖濱區,參觀了會興街道辦事處東坡村文化園及山水林田湖草項目。據介紹,為摘掉省級貧困村的帽子,東坡村積極響應扶貧政策,村民入股成立三門峽天鵝灣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打造集休閒觀光、生態農業、鄉村旅遊為一體的「東坡園」文化產業休閒園區,通過詩歌誦讀打造「東坡文化書屋」。利用果蔬採摘、休閒觀光,叫響「東坡肉」、「東坡宴」農家餐飲文化,進一步改善和提升鄉村旅遊品味。今年「五一」期間,該村在東坡園舉行系列漢文化展演活動,日接待遊客1500餘人,村集體有了經濟收入,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2018年退出貧困村序列。如今的東坡村,村風文明,村容整潔,村民富裕,2018年被命名為首批「三門峽市鄉村旅遊示範村」、「河南省第四批特色旅遊村」等榮譽稱號。
 
  河南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主任毛德富說道,湖濱區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採取一系列務實舉措有力地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並使之成為脫貧攻堅的一種主要途徑,是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的正確道路。湖濱區打造出美麗東坡、田園馬坡、休閒王官等一批獨具特色的示範村,形成沿黃觀光旅遊產業帶,積極舉辦香包民俗文化節,大力開發陝州糟蛋、虢國澄泥硯、青銅雕塑、樹葉畫等特色黃河文化旅遊產品,使黃河傳統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創新中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遺產的。
 
調研組一行調研澄泥硯
 
  下午,調研組一行來到位於新安縣的千唐志齋博物館,該博物館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這些墓誌記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為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着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千唐志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不斷修葺整理,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政要名流以及書藝愛好者慕名來游,它不僅成了海外遊人尋根覓宗的「千年秘籠」,也是史學家們研究唐史的一條「通幽曲徑」,已是洛陽市對外聯絡開放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原黃河旅遊線上的一顆明珠。新近搬遷到《千唐志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國內外的注目。
 
  隨後,調研組一行參觀了名揚天下的澄泥硯。澄泥硯是我國歷史四大名硯之一,唐宋時曾為貢品,唐杜佑《通典》和歐陽修的《唐書·地理志》均有記載。宋代李之彥《硯譜》雲,「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新安縣虢州澄泥硯廠繼承了一整套虢州制硯的古老工藝配方,使用獨特的地理環境沉積的優質黃河澄泥,制出了被譽為國寶的歷史名硯。2006年,其製造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2010年被國務院甄選為國家外事禮品和領導辦公用硯 ,是全國最大的澄泥硯生產廠家。
 
  調研組一行抵達新安縣函谷關遺址,據介紹,新安漢函谷關遺址是公元前2世紀-公元3世紀漢帝國設立在中原地區的防衛都城,以及洛陽作為東漢都城時自絲路起點都城西行必經的重要關隘,為洛陽周邊八關之首,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漢函谷關素有「中原鎖鑰,兩京咽喉」之稱,是絲綢之路西行的第一關。漢函谷關一直考古發掘為研究古代關隘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為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