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李芳 報導:今年因電視劇「隱秘的角落」的熱播,劇中的主要拍攝地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的老街三民古文化街成了網紅打卡地。記者近日跟隨「小康生活·幸福湛江」全國主流媒體湛江行採訪團走進這條老街,卻發現這個有許多歐式老建築的隱秘街道原來曾商賈雲集、商貿興旺,而在抗戰時期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指揮的省港大營救中,陳寅恪、梅蘭芳、夏衍、高劍父、陳香梅、邹韜奮、關山月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曾在此避難居住,後由此地輾轉轉移至廣西及重慶等內地。
許愛周故居
近40位文化名人曾在此避難
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總理兩次急電廖承志,對滯留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撤離香港路線做出指示,一是從香港偷渡到九龍,再轉移到東江游擊區;二是從香港偷渡到長洲島再乘船到澳門和廣州灣(現湛江),在廣州灣休養生息,為安全轉移到抗戰後方的廣西重慶等地做準備。這就是著名的省港大營救活動,近40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通過輪船、火車、汽車已經自行車等多種交通工具來到湛江,居住在盛極一時的三民路街區。
8號碼頭遺址,現在成為網紅打卡地
「隱秘的角落」曾是繁華商埠
據介紹,赤坎原是「遂南邊唯一小鎮」,屬遂溪管轄,自宋代始初具古商小埠雛形,經宋、元、明、清的歷史沉積,日漸擴展。清朝康熙年解除長達200餘年的海禁後,海運和貿易迅速發展。閩浙、廣潮、瓊崖、高雷商賈頻頻到赤坎做生意,「商旅攘熙,舟車輻輳」,到了清道光年,逐漸形成繁華商埠。
不少外地人入鄉隨俗,安家落戶,招引同鄉聚居,赤坎居民日益增加,住房屋宇不斷增多。早期的民居,除簡易的茅草房、泥磚屋外,一般土木結構的磚瓦房基本都帶有濃厚的明清時期建築風格,踏跺進宅,面門寬闊,外表堂皇。三開間的一廳兩廂,講究客廳佈局,兩翼勻稱,莊重得體;四合院則注重廂房天井配置嚴謹,追求屋檐桁梁精緻。由於移民來自不同的地域,他們繼承各自傳統的文化特點,在外觀、構造、裝飾等方面加以顯示。隨着水泥的進口,鋼材混凝土的應用,有的還融進時代流行的新特色,因而赤坎的民居風格各異,形式不一,各領風騷,不同程度印記着時代的烙印。
廣州灣商會舊址
愛國港人許愛周曾在此生活經商
上世紀初,赤坎商貿日趨興旺,而市區土地稀少,障礙赤坎發展。當時,向東仍是大片海灘,向南船隻則可沿海汊直達赤坎水庫一帶,故有「陳屋港」地名。20年代初,年及50的殷商許愛周,慧眼獨具、大膽斥資,與本地商紳合股組建填地公司,把古老渡一帶伸入赤坎市區的海港填平,在鴨乸港外另挖一海港作船隻駁運使用,使赤坎的面積大幅度擴增,今日的四條「民」字頭馬路,「民主」、「民生」、「民權」、「民族」就是當年填土的產物。土地資源解決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赤坎一些商賈便開始大興土木,一批富有南洋熱帶特色的樓房相繼建成,赤坎都市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加上商業發達,交通便利,赤坎成為廣東省赫赫有名的商埠。
電視「隱秘的角落」拍攝地
湛江市赤坎區素有古商埠之稱,歷史上商賈雲集,文化積澱深厚。「三民路」街區是湛江城區唯一的法式建築群和南粵騎樓式建築群集中地,是湛江歷史文化和近代建築物的典型代表,是赤坎區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見證着粵西地區清至民國二百多年古代港口商貿的發展歷程,至今仍然是湛江赤坎最繁榮的商業街區之一。「三民路」街區的法式建築群和南粵騎樓式建築群歷經近百年風雨滄桑,絕大部分仍然保存較好,對研究和紀念赤坎區的近代發展歷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有少部分歷史時間最長、最具代表意義的建築物因年久失修、保護措施跟不上等原因,其原形原狀自然損毀較嚴重,已到不得不進行搶救維修進而保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