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廣州目前已落實防洪排澇專項規劃,排水防澇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力爭到2025年基本實現全市「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特大暴雨城市運轉基本正常,妥善處置超標準降雨引發的城市洪澇災害」城市治理目標。
廣州城市建設缺乏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記者9月2日從廣州市政府舉行的防暴雨內澇工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從城市內澇的產生情況來看,一方面,廣州部分地區的地形先天易積水內澇;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山水格局,自然排水蓄水能力下降。此外,近年來城市「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加劇,導致突發性短歷時強降雨更加頻繁、強度更大,極端暴雨天氣頻發,超出城市的應對能力。
「過去,廣州重地上輕地下的發展理念,沒考慮生態理念、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陳文龍院長指出,城市化發展對滲水蓄水排水設施保護不足,加劇了城市的防洪排澇壓力。此外,原有的農田、綠地等透水能力強的地面被不透水的「硬底化」水泥地面所取代,以前城市內存在不少的農田、風水塘、河道、湖泊等「天然調蓄池」被填平、佔用,導致雨水的下滲量和截流量下降,徑流峰值增加,暴雨匯流的速度加快。
廣州穩步推進排水防澇建設
目前廣州排水防澇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基本建立了蓄排結合的防洪排澇體系,能有效應對標準範圍內的降雨。但廣州市水務局總工程師馮明謙同時也表示,目前還存在建成區部分區域地面高程偏低等問題,在珠江高潮位遭遇強降雨時,雨水不能自排,容易形成內澇。
馮明謙透露,針對城區防洪排澇工作短板,廣州將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到2025年基本實現全市「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特大暴雨城市運轉基本正常,妥善處置超標準降雨引發的城市洪澇災害」的城市治理目標。
為此,廣州將實行最嚴格源頭管控措施,落實水域占補平衡,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到2025年實現40%建成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70%。另外,廣州還將貫徹污澇同治理念,不斷完善大江大河治理體系,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加強山洪災害防治,強化海堤達標加固,打造生態海堤,建設海綿城市,構建韌性安全水系,老城區結合更新改造,補齊防洪排澇短板,新城區起步時高標準規劃,高標準建設城市排水設施。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系主任陳曉宏教授建議,城市洪澇是個「系統性疾病」,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投入,規劃、建設、交通、水務、園林、環境、城管、應急等部門大家一起來,從源頭管控、補齊短板、應急保障三方面採取措施,降低城市洪澇風險。(黃裕勇 赵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