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勃利縣:打造道地藥材全產業鏈 五年再造一個新勃利
【香港商報網訊】「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是金山銀山。」這兩座「金山銀山」是自然天成,而黑龍江省勃利縣依託和放大資源稟賦,舉全縣之力大力發展寒地中草藥產業,林下300餘種道地藥材,山野鄉村間處處是「天山雪蓮」、「靈芝仙草」,一望無際的12萬畝「中藥谷」藥香悠悠、星羅棋佈,置身綠水青山環抱。全縣種植戶抱團用了兩年時光,將荒山、貧瘠土壤變了模樣——打造「寒地北藥之鄉」、「中國黃芩之鄉」。 道地藥材預計全年產值可達10億元、五年可再造一個新勃利,成為勃利縣百姓親手打造的又一座金山銀山。
勃利縣副縣長張彥龍(左)與勃利縣供銷社主任王鳳山在基地查看藥材長勢
重點打造三張金字招牌
8月16日,記者帶好如何「藥材變藥財」的憧憬之心,走進勃利縣,探索其打造「萬畝藥谷」的秘訣,做大做強道地藥材產業的強縣之路。天空濛蒙亮,這座小城裏的人們便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山中環繞的霧氣中夾雜着紅松的陣陣香氣,烏斯渾河湍急的河水沖刷了清晨的朦朧。
「中草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中醫藥特色小鎮」是勃利縣打造道地藥材的兩張金字招牌。當日九時,記者一行來到萬畝寒地中草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這是一片片道地藥材——黃芩的大本營,漫山遍野、令人心曠神怡。雖錯過最美的黃芩開花季節,但仍可見成群的蝴蝶在無垠的紫色黃芩花海上翩翩起舞,一些農民正在拔草,還有正在基地查看中草藥長勢的勃利縣掛職副縣長、黑龍江大學教授張彥龍。
「春秋挖根夏采草,漿果初熟花含苞。」張彥龍說,勃利縣地貌呈「五山一水四分田」格局,得天獨厚氣候和土壤非常適宜北藥種植,造就了勃利中草藥的道地屬性。他說,去年以來勃利縣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調整產業結構,全力推動寒地中草藥產業大發展。種植品種主要以刺五加、五味子、黃芩、黃芪、人參、防風、蒼朮等道地藥材為主。今年圍繞「一鄉一品、一村一藥」主線,全縣種植面積比上年新增6萬餘畝,同比增長186.9%,建設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07萬畝,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寒地中草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
在黃芩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藍天白雲下,張彥龍拔出一棵黃芩說,黃芩以根部入藥喜溫暖,耐嚴寒,耐旱怕澇,排水不良的土地不宜種植,土壤以沙壤土為宜。「勃利黃芩」被列為勃利縣中藥材主推品種,是全省重點支持專品種生產基地。縣政府出台《關於鼓勵黃芩種植扶持政策》,在省里每畝補助300元的基礎上,縣裏每畝又增加150元。與哈爾濱銀行簽署了戰略協議,為種植戶貸款2000萬,下半年預計貸款約1000萬;引進哈爾濱企業建立黃芩加工廠,提取黃芩苷後,銷往哈爾濱製藥三廠、製藥六廠以及珍寶島藥業,供他們生產雙黃連、芩藍口服液,遠銷海內外。
站在田間地頭,炎炎烈日下張彥龍談及黃芩幸福之情溢於言表。然而讓記者感受更多的是他對道地藥材產業的熱愛與執着。今年全縣黃芩種植面積達到兩萬畝,其種植成本約在3000到3580元之間,畝產量約700到800公斤(鮮品)市場收購價每公斤9元計算,畝收入6000元以上,畝純收入2000元以上。效益是種植玉米的10倍,種植戶樂得合不攏嘴。
幾位村民興致勃勃湊過來。雙興村村民霍保君是中藥材的種植戶,每次看見張彥龍他都非常高興與激動,「張縣長一心撲在事業上,是我們農民兄弟眼中最接地氣的科技專家,能真正為我們百姓想事做事,讓我們貧困戶直接奔上了小康。」
山東青島黃芩種植商付志彬在基地接受記者時稱,今年在勃利種植約1500畝黃芩,畝收益約2000元以上。我們看中的就是縣裏的投資環境特別好,還有種植黃芩氣候特別適宜,種植出的黃芩能提取黃芩苷的含量比陝甘寧高得很多,縣裏還建立黃芩苷提取加工廠,解決銷售難的後顧之憂。
勃利縣打造道地藥材又一神來之筆是成功打造了一個「中國寒地藥材小鎮」。全縣加快三產融合發展。以中草藥種植採摘、扶貧開發、中醫康養、遊學研學、藥膳住宿、觀光度假等為主題的特色小鎮,總投資1.6億元,建設植物綜合觀賞區870畝,中草藥花海景觀區4000餘畝,改建特色民宿66戶,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全產業鏈協調發展模式
勃利縣現已被評為「國家級中藥材示範縣」、「省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示範縣」。張彥龍還重點介紹了兩個產業項目。一是黃芩苷提取加工項目成功落地,實現黃芩就地加工,幫助藥農解決銷路難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二是加工倉儲基地投入運營,解決科學倉儲問題。張彥龍稱,為加快推進中藥材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勃利縣還成立產業推進專班,編制完成了《勃利縣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預計到2025年,全縣中草藥種植面積發展到50萬畝。 「中草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和「農民創業中草藥培訓及示範基地」中醫藥特色小鎮和寒地中藥交易中心建設、中藥深加工企業、電商銷售平台等橫空出世,成功打造了「寒地中藥材」全產業鏈協調發展模式,成為黑龍江做大做強道地藥材的新樣版,「北有勃利,南有亳州」的發展願景漸成現實。(付彥華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