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近年來,廣州花都區利用發展旅遊業的契機,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夯實了鄉風文明物質基礎,並通過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廣泛開展移風易俗,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推動花都區的鄉風文明建設。截至目前,花都區共有市級以上文明村鎮18個、廣州市文明示範村32個。本期,帶大家走近全國文明村——紅山村。
紅山村從舊日採石場泛濫華麗轉身至今日全國文明村
據介紹,紅山村位於花都梯面中北部,距梯面鎮中心約4公里,全村分為6個自然村和9個經濟社,是一個自然風光秀麗、客家文化濃郁、鄉風淳樸、生態文明的小村莊,享有「廣州市觀光休閑農業示範村」「廣州市文明村」「廣州市美麗鄉村」「廣州市最美鄉村」「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宜居示範村」「廣東省文明村」「全國生態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系列榮譽。近年來,紅山村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以及山清水秀的景色,吸引了珠三角不少來客。然而,誰能想到二十多年前,紅山村還是一片採石場,那裡的人們因山洪無家可歸。
鳳凰涅槃:從遭遇滅頂之災的貧困村到最美鄉村
紅山村面積14.3平方公里,耕地約700畝。由於山地多,耕地少,為增加收入,上世紀80、90年代,紅山村的采泥、採石業紅紅火火。但是,泥石場給村民們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由於長期無序開採,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河床淤塞。1997年5月8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傾刻間摧毀了整個紅山村,全村200多間泥土屋全部倒塌,近千人失去了家園……遭遇滅頂之災下的紅山村,滿目瘡痍。
紅山村圖書閱覽室,成為豐富村民群眾精神食糧的文化陣地
水災之後,抗災復產工作很快拉開,更為重要的是,區、鎮、村痛定思痛,形成了一個共識:藉助重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改掉過去的髒亂差,建一個現代化的新山村。由此,紅山開始踏上了美麗「蝶變」之路。
熱鬧的紅山墟
2006年,紅山村成為花都區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在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下,紅山村村容村貌得到進一步改善。更大的變化還在後頭。2009年,花都區提出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紅山村再次成為示範村。藉助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以及北部山區扶貧開發這三股東風,紅山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走旅遊發展道路。「蝶變」後的紅山再難尋覓一絲劫後狼藉,村民生活環境掀開了現代文明的篇章。
鄉村旅遊撬動 挺起美麗鄉村「腰杆子」
至2019年,油菜花節已是第十一個年頭,一屆比一屆火爆。在油菜花節的帶動下,2011-2013年間,紅山村共接待遊客160多萬人次,成為紅山村經濟發展的亮點。
大盆菜宴請賓客
賞花的同時還可以領略紅山的鄉村風情,到古墟集市購物、品農家美食,到農家樂嘗當地特色菜。紅山村中鋪設的「淺谷綠道」2.6公里,全程為平整的瀝青路面,非常適合徒步或騎行。沿着綠道騎行,可到其中的紫荊綠道、廉政廣場、紅谷河、紅山湖、觀蓮小徑、山歌長廊等景點。市民可到村中的單車驛站或居民處租賃單車騎行,感受道路兩旁的芳草香。從村中心廣場進去,有一條3公里的綠道,綠道兩邊環境美不勝收,徒步大約40分鐘,到達深谷瀑布景點後,有望瀑台、石上背瀑布等,在望瀑台觀看傾斜而下的瀑布,讓瀰漫的水霧驅散身心的疲憊。除了賞油菜花、品農家美食外,紅山村的村祠和客家文化遺迹也都值得一看,紅山村擁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村中保留的文化遺迹有李家祠堂、盤古王遺迹、洪聖古廟遺迹、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駐軍戰壕等。
經濟上來了 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落下
在大力推進鄉村游的同時,紅山村沒有放鬆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為了普遍提高村民文明素質,近年來,村裡先後完成了「七化工程」和「五個一工程」,建起了文化活動中心,通訊影視實現「光網」化,建立了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體系,建起了兩個休閑文化廣場及戶外健身場所,設置了近100平方米的宣傳報刊櫥窗……還發展出一套兼具黨建文化創新與紅山本地特色的多元文化活動,主要包括村歌創作、學跳村舞、設計村徽、尋找村標、策劃村晚、製作村情單頁、創辦講壇、村游創意等。
品嘗特色美食
如今的紅山村,鄉村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美,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轄區內青山疊翠,溪澗縱橫。村內有紅湖春色、花溪漫步、長廊放歌、深谷尋幽、淺谷探險、竹林聽風、水輪悠悠、石上清泉等景點,紅山村的自然風光十分優越,村中小溪潺潺、風車悠然,自有一派風情,每年三月,油菜花盛開的季節,綿延數十米的油菜花海蔚為壯觀,朵朵油菜花競相開放,遠遠望去像大地上鋪了一條巨型的金色地毯,美不勝收!(賴小青 花宣 洪敏 攝影:姚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