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楊凌雲 報導:近日,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的《共產黨員的力量》一書,在內地引起較大的反響,特別是在國家全力抗擊「新冠疫情」的當下,這本書有力地回應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擊新冠疫情等類似問題時所展現的強大能力的質疑和偏見,尤其為西方社會深刻理解發生在內地的「關鍵時刻看黨員」這一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何以能?給出了全面系統的答案。
此書的作者馬文先生,經歷比較豐富,他從軍32年,從士兵到大校。先後當過排長、參謀、幹事、副營長、副處長、師黨委常委、後勤部部長,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學員隊政委、政治部黨委委員、組織處處長,以及總後勤部後勤雜誌社副社長等職。先後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榮獲「優秀後勤指揮幹部」,後勤指揮學院「優秀共產黨員」。2014年轉業北京市文化局任職。原北京市文化局二級巡視員、局工會主席等職。
《共產黨員的力量》作者馬文先生
為了創作《共產黨員的力量》一書,馬文花費了4年時間去尋找這個答案。採訪中,記者請作者概要回答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在目前的黨建讀物里,很少看到就共產黨員這個特殊群體進行系統研究,就共產黨員個體的力量進行探索,大部分都是規定性的、條款條令式的、知識彙編性的讀物,很少有從思想性上、力量性上、源泉性上、指導性上去研究共產黨員的力量。」為此,馬文在學習和思考過程中,選擇了研究「共產黨員的力量」這個課題,主要從思想根源、黨性修養、工作方法、模範行動方面,研究共產黨員這個特殊的群體、先進分子、帶頭作用的力量在哪裡,從根源上找到共產黨員的力量。
「我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最終是要靠每一位黨員的努力和奉獻構成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行?中國共產黨何以能?重要的核心力量是共產黨員的『行』」和『能』。我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的。」
從共產黨員的發展歷程,分析研究共產黨員的主體精神結構。中國共產黨從13位代表發展到現在9000萬黨員世界上第一大黨,其間,共產黨員的力量是無窮的,起到了核心作用,是共產黨的核心和力量源泉。從各個維度客觀地研究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規律,也同樣需要以自覺的主體精神,深入研究共產黨員自身的發展歷程、精神結構和動力體系,研究共產黨員改變世界的力量從何而來。這不僅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知識領域,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政治自信的基礎,更是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
從共產黨員個體的角度,研究共產黨員的源泉和結構。「共產黨員的力量」這一課題,是無產階級政黨理論、中國共產黨黨建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站在整個黨的建設的高度,提綱挈領地圍繞主要問題,展開思想、架構體系的研究。從選取的每一個論題及其分論題,都是經過認真思考和權衡的。每一個層級中,即使在整個書本的框架結構中,並不佔有較大篇幅,仍然進行了思想和邏輯的凝鍊。
比如,在第一篇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顯然是論述的重點。主要從:八個明確立支柱,科學體系譜新篇(新征程、新道路、新局面、新方略、新構想、新型人民軍隊、新格局、新要求八個「新」);「基本方略」築根基,實踐要求路線圖(十四條基本方略)展開論述。每一條基本方略的展開都比較詳細。
比如:第二篇中,黨性問題是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也是一個在理論架構中,頗難把握的複雜問題。非常清晰地理清了黨性問題的方向性、紀律性、政治性和道德性。在道德性中,又分為政治修養、實踐錘鍊和作風培養三個方面。針對如何培養實事求是精神,提出了五條標準:生死考驗、錯誤思潮考驗、受到委屈的考驗、面對假話的考驗、對待上下級關係的考驗,這種敞開心扉、直面生活的真誠,何其難能可貴!
從共產黨員的動力體系,探索構架共產黨員的力量框架。共產黨員的力量體現在哪些方面呢?這是我對共產黨員力量研究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活動。我在研究過程中,也反覆考慮,可以從個體方面來思考,也可以從整體的發展來入手,思考來思考去,還是覺得要找出普遍的規律來,更有說服力和指導意義,這樣構建了「思想的力量、黨性的力量、方法的力量、行動的力量」四大板塊。抓住了共產黨員力量的靈魂,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馬文同時表示,共產黨員的力量獲得,重要的不是讀書,而是要按照書中的內容和要求去做。牢記共產黨員「第一身份」:認真履行黨員的「八項義務」;培育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牢固樹立好「三觀」(義利觀、得失觀、苦樂觀)。樹立共產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旗幟就是形象;旗幟就是責任;旗幟就是奉獻。堅持共產黨員的「三出來」: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三是與愛崗敬業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張頤武表示,這部書抓住了「共產黨員」這個關鍵詞,以其為著力點和出發點,深入地講清了黨員所身處的時代背景和必然追求,闡明了黨員所擔當的歷史責任和現實使命,論述了黨員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和內在要求,非常適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