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林彬彬 報導:2月8日晚上,一位帶口罩的女士走進學院路街道中科院社區大門,一旁的電腦上顯示出她進門的影像,在她的額頭,清晰地標着「34.5℃」——體溫正常,女士徑直走進大門,沒有停留。這是正在安裝調試的「中科院半導體所廣域無感測溫儀」,是北京市首例可安裝在室外使用的無感測溫儀,受溫度影響小,在-10℃至+30℃範圍均可精確測量體溫,測溫精度優於±0.3℃。
據了解,這是中科院半導體所劉建國課題組研發的技術,首先安裝在學院路街道中科院社區進行測試。當體溫正常者通過時,其影像額頭會顯示綠色的溫度數字,無感通行;一旦有異常體溫者通過,額頭上的數字不但變成紅色,同時蜂鳴器也會報警。
劉建國介紹,這台測溫樣機由紅外探測鏡頭、紅外測溫芯片、紅外標校黑體、可見光成像系統、智能控制終端等部分組成,經過軟硬件調試和不同場景試驗驗證,可滿足5米距離下,對辦公樓門口、小區大門口、出入閘口等地點的多位行人的批量無感監測篩查需求。此次,研究團隊利用在光電集成光電子工程方面積累的經驗,提出了自標校創新算法,突破了室外複雜環境下人體溫度監測不準確的難題,使溫度篩查不再局限於絕對溫度精確測量,大幅度提升了在人群中對發熱個體篩查的概率。
春節期間,北京市科委發佈了測溫方案徵集通知,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迅速組織科研力量進行了相關的科研攻關,由劉建國研究員帶領的智能光子研究團隊經過近10天晝夜技術攻關,完成了第一台紅外測溫產品樣機研製。為了測試樣機效果,劉建國第一時間帶領團隊把樣機架設在了中科院社區大門口。
如何在機場、火車站、地鐵、商場、學校、街道社區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監控並識別可能的患者個體?劉建國介紹,基於病毒性傳染病的一個普遍特徵是人體發熱,這台測溫樣機可用於非接觸、快速、大面積的排查,當視場內有高溫個體通過時,儀器可指示高溫個體位置,並發出警示。相較於手持式體溫檢測設備,它更方便,也更安全。「目前這款樣機還需進一步測試,從2月10日起繼續測試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爭取這款儀器能夠早日發揮作用。」劉建國說。
中科院半導體所智能光子團隊表示,針對走動戴口罩條件下快速人臉識別難題,他們希望協調優勢團隊協同攻關,以期在短期內實現技術突破。為滿足即將開始的返程高峰、學校開學、工廠開工等人流密集地點人員的溫度批量篩查的需求,在外協資源不足、物資嚴重短缺的條件下,他們希望通過與國內優勢力量的多種合作方式,儘快解決批量生產和廣泛應用問題。
學院路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新冠病毒對公共衛生造成的重大威脅,學院路街道大院大所積極行動,利用現代科技、生物技術等強有力的手段,能大大減輕防疫一線工作人員的壓力和負擔,讓一線工作更有戰鬥力,將更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助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