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付彥華 報導:第十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今天在南昌開幕,在70 周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區,黑龍江代表團設計精美,造型獨特,格外「抓睛」。其集中展示了黑龍江農業的新成果,詮釋了現代農業發展光輝歷程,凸顯了生態黑龍江 中華大糧倉,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做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主題,在展館成為熱門展位與最火亮點之一。
參展盛況 王琳/攝
黑土地的一抹抹靚色,糧食生產連續邁上新台階,綠色生態農業邁出新步伐,畜牧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農業綜合改革激發新活力,現代農業持續引領新高度,農民生活不斷實現新飛躍。「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記者現場看到,黑龍江展區位於 A區展館入口,位置醒目。「門臉」是一個長長的「流淌」大米的透明鮮米箱,「鑲嵌」稻米飄香世界幾個大米,一個青瓷花大碗裝滿中國糧食,寓意深 刻,凸顯了這個農業大省這次參展的主打農產品及其成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世界好米看中國 中國好米盡在黑龍江,土壤無污染,黑龍江稻區全部稻田在10月到翌年4月的180~ 210天左右的時間裏為休閑、風化、乾燥、凍結時間。尤其11 ~ 3月,5個月時間裏,土壤全部處於凍結狀態,最任溫度達-20~-30°C, 使大多數病蟲害難以發展蔓延。日照時間長,水稻生育旺季的5 ~ 8月份的總輻射量佔全年總輻射量的46.8~51.8%。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光合作用的增強和干物質的積累。夜間的低溫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強度,既有利於增加單產,也有利於提高稻米品質。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孔憲臣品鑒黑龍江大米 王琳/攝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有關人士告訴記者,70年多前的黑龍江,人們稱之為「北大荒」。東北解放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經過全省上下的艱苦卓絕的不懈奮鬥,讓昔日的夏古荒原發生翻天覆地巨變,建成了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戰略後備基地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成為世人屬目的“北大倉"。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孔憲臣與客商交流 王琳/攝
70年艱苦奮鬥,糧食生產能力由300億斤、500億斤、1000億斤增長到1500億斤,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萬多億斤,貢獻了佔全國1/8的糧食增量。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孔憲臣與參展商交流 王琳/攝
2018年全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總產量1501.4億斤,建國初期的15倍,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糧食總產量1 /9,商品量1/8,調出量1/3,「國人每9碗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同時創新農業金融保險服務也取得了可喜成果。開發「農業大數據+金融科技"平台,為2.2萬農戶發放貸款金額40.94億元,2018年,全省「兩權"抵押貸款餘額62.9億元,政策性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1.2億畝。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孔憲臣在展館調研 王琳/攝
畜牧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奶粉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產量均居全國第一。2018年,全省肉產量達到246萬噸,是1978年產量的5.5倍;2018年,全省蛋產量達到105萬噸,是1978年產量的14.4倍;2018年,全省奶產量達到456萬噸,是1978年產量的39倍。現代農業持續引領新高度,始終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機械化、科技化、水利化、產業化、規模化,基本實現了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蓬勃向上的黑龍江70年來,向國家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