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8月30日,首屆營口禮德榜樣表彰大會在遼寧營口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營口這座雷鋒精神發祥地城市,用隆重的表彰向新時代“雷鋒群體”致敬,請百名“禮德榜樣”代言“營口有禮”。
百善孝為先,真愛大如天。“00後”的蓋州市暖泉學校九年二班學生湯奇昌等5名營口市“新時代好少年”獲獎者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著現場所有的人。湯奇昌父母因病先後去世,自小學五年級始,他便開始獨自照顧年近70的爺爺奶奶,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生活的不幸沒有壓垮湯奇昌,在努力學習、照顧好家人的同時,他把平時節儉下來的零用錢捐給貧困的孩子,在班級發起倡議並組織“愛心捐款活動”,擔任學校的“愛心大使”,將愛的力量傳遞下去。生活中的他,用一顆熾熱的心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站在領獎臺上的湯奇昌的獲獎感言是:“感恩時代,不負今生,為美好明天而奮鬥!”
禮敬有德者,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今,像湯奇昌這樣的身邊“禮德榜樣”在營口層出不窮,他們展現出的道德力量溫暖著這座城市,感動和引領著這裏的市民。
營口市首屆禮德榜樣共評選出70名個人、35個集體,分別被評為道德模範、新時代好少年、最美志願者、最佳宣講員、鄉村禮德榜樣、最美夕陽紅、學雷鋒標兵、最美人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範點、最佳社區(村鎮)、十佳志願服務團隊、十佳示範單位。
今年93歲的張鳳柏老人是禮德榜樣中年齡最大的。張鳳柏參加過遼沈戰役,在戰役結束後,他親手掩埋了和他一起參加過遼沈戰役而犧牲的戰友們。1990年大石橋市建立了大石橋市水源鎮烈士陵園。退役歸鄉後,他堅持30年守護烈士陵園。張鳳柏說,雖然我老了,但不變的是對戰友、對共和國英雄的思念和敬意!
有禮則安,德能興邦。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撫順市雷鋒紀念館時指出,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營口是渤海灣第一個對外開埠的百年港城,是雷鋒精神發祥地。1960年,20歲的雷鋒意氣風發,參軍入伍來到營口,並作為新兵代表在歡迎新戰友大會上發言。此後,雷鋒在這座城市寫下了入伍後的第一篇日記、照了第一張照片、受了第一次嘉獎,度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軍旅生涯。經過近一個甲子的積澱,雷鋒精神與雷鋒文化已經成為營口這座城市充滿溫情的文化符號。
自2018年9月3日,營口市啟動“營口有禮”主題活動以來,營口市把主題活動作為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抓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全社會形成了遵德守禮、見賢思齊、禮行天下的濃厚氛圍,在文明實踐中湧現出一批作出貢獻大、群眾認可度高、社會影響力大、事蹟突出感人的先進人物和先進集體,為營口社會各界和廣大幹部群眾樹立了榜樣。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是最好的社會環境,是最好的發展環境,也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知禮守禮和人們臉上發自內心的笑容才是一座城市文明的精髓,擁有這一基因和血脈是這座‘最講禮的城市’最大的福祉,更會助力城市走進更美好的未來。”營口市宣傳部部長肖力告訴記者,營口市已將每年的9月1日設立為“營口有禮日”。
營口首屆“禮德榜樣”最美志願者王永玲是營口市博愛救援隊隊長,2018年她走出國門參加老撾水電站潰壩救援,成為營口市國際志願者第一人。從事公益事業二十餘年,王永玲帶領博愛團隊幫助失智老人,殘疾家庭,留守兒童二千餘人,建立了東北首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義務輔助治療工作室。 四年來,王永玲每年尋找走失老人一百餘人,為山區百姓建立四個扶貧愛心林。
點點星火已成燎原之勢。像博愛救援隊一樣,目前,營口有市級志願者聯合會和志願服務總隊,各縣(市)區、各文明單位有志願服務支隊,各街道(鄉鎮)有志願服務分隊,各社區(村)有志願服務站(點)。18萬餘名註冊志願者遍佈城鄉,各類志願服務隊伍共計1000多支,志願服務網絡完善,實現了從零散不均到全覆蓋的轉變。
如今營口有了雷鋒小學、雷鋒社區、雷鋒車隊、雷鋒櫃檯、雷鋒愛心基金、雷鋒高鐵服務站……“高鐵東站的‘大背哥’身體健碩,每天服務在行動不便的乘客之間;高考期間,雷鋒車隊免費送考學生;還有雷鋒社區,那裏的好人好事更是多得說不完。”營口禮德榜樣最佳宣講員獲得者泓穎說,“雷鋒精神就是從我做起,如今營口的老百姓都在自覺自願地傳承這種精神。”
營口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趙長富說,文明是城市的精神動力,把“營口有禮”作為城市發展和重點領域改革的有效載體,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禮儀在每個城市成員的心中紮下根,在每個家庭中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兩個文明”建設才會有源頭活水。文明禮儀不但是人際關係的和諧載體,更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王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