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在景德鎮古窯的龍一
【香港商報網訊】每次到江西景德鎮,我總會在昌江邊上走一走,遙想幾百年前瓷業繁盛的景像。那時昌江上碼頭沿岸排列,瓷窯日夜趕工,帆檣交錯數里,白銀往來如流,或許,遠方的歐洲人、西亞人和北非人會將這神秘之地想像為世界奢侈品之都吧。「海上絲綢之路」是法國人沙畹於1913年提出的,他所注重的只是海上貿易線路,從海港到海港,也許是因為觀念原因,也許因為資料不足,他並沒有留意中國瓷器外銷的內陸水運線路。景德鎮瓷器是明清兩代海外貿易最大宗的昂貴商品,它的出發地就在景德鎮的昌江「四碼頭」,或許,這裏才應該算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吧!
景德鎮古窯到處可見陶瓷文化
中國人主動開展海外貿易應該是在元代形成規模,明初鄭和下西洋時造船和航海技術完全成熟,可惜的是,很快朝廷便實行了「海禁」。此一階段,景德鎮瓷器出口只能通過走私,在世界上也就越發昂貴了。就在這個時候,日本和交趾的瓷器雖仍粗劣,卻在努力尋求替代中國成為世界主要陶瓷貨源地的路徑,並在日後形成伊萬里瓷和交趾瓷兩個著名陶瓷品種。
到了1567年,明代朝廷內外交困。隆慶皇帝沒什麼好談的,但他這一生做過兩件對中國和世界影響深遠的事,一件是「隆慶開關」,另一件是他臨死前任命張居正為首輔。說是開關,最初也只是開放了一個小小的「月港」,即今日福建海澄。然而,開放和全球貿易只要開出一個小口子,很快便會全面擴展開來,全世界人民的熱情和需求是擋不住的。於是,自明末至清初,東南沿海幾乎所有的口岸全部成為活躍的對外貿易港口,景德鎮的瓷器源源不斷運往世界五大洲。
1567年,隆慶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
為什麼突然提起五大洲呢?此事與白銀有關。從1534年開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從墨西哥運回大量白銀,西班牙王室以美洲白銀為儲備無節制發行公債,於是,整個帝國陷入了「天上掉餡餅」式的財富爆炸,然後,源源不斷輸入的白銀使西班牙陷入惡性通貨膨脹,而這通脹也如猛獸一般跨境沖毀了歐洲和西亞的金融體系。至於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金屬貨幣不足的國家。中國黃金太少,無法成為流通貨幣,同時白銀礦藏也少,只因宋元時期的對外貿易,贏得部分白銀輸入,使白銀成為貴重貨幣,但還是太少。宋元明三朝為了緩解白銀不足的困局,曾經發行信用紙幣,然而很快都失敗了。至於銅幣,中國本來銅產量就極為有限,進口銅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更何況銅幣價值低,無法滿足大型商業活動和國家行動的需要。到「隆慶開關」時,朝廷財政已經破產,民間藏銀不肯拿出來流通,這才選擇了開放海禁。
經歷當代中國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們今天完全可以想像得出,當明代朝廷宣布開放海禁時,陶瓷產業鏈、茶葉產業鏈、絲綢產業鏈、冶鐵產業鏈、造船產業鏈以及相關服務業等幾千萬從業者是何等的興奮,同時,幾乎所有的民間資本和官方資本也會抓住這個百年不遇的機會,一擁而入。其實,如果放眼望去,最開心的原來是全世界,即將因美洲白銀通脹而死的西班牙帝國和同樣深受白銀衝擊之苦的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國,突然之間發現,他們手中的「毒藥」原來是遠方奢侈品之都的硬通貨幣,以往因海禁無法形成貿易規模,如今卻可以放心大膽地滿載白銀駛向東方大肆SHOPPING。而東亞、南亞和東南亞諸國也發現同樣的商機,他們沒有白銀,卻有原料,除了傳統的香料和珠寶以外,他們出產最多的是鄭和下西洋時視若珍寶的造船用硬木,於是,這些木材作為西方貨船的壓艙木,被越來越多地運往中國,因此形成了中國十六世紀最後十年開始興起的原色硬木傢具時尚,即今天所說的「明式傢具」。
從1567年隆慶開關,到清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這一百九十年間,中間經歷了大約五六十年的內亂、戰爭和政權更迭,海外貿易時開時閉。儘管如此,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即使在乾隆皇帝對外僅保留廣州為全國唯一的貿易港口時,每年到港的大型西洋貨船仍有64艘之多。中國參與世界貿易的證據多如牛毛,僅景德鎮瓷器一項,從歐洲、西亞各國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中便可見一斑,近年來隨着中國私人財富的增漲,世界各大拍賣行中,行情增漲最快,正在被中國收藏家大舉回購的,也是這些精美瓷器。
歷史往往蒙上了厚重的迷霧,站在不同立場的闡釋,常會帶來倫理是非上的衝突與對立,如今最需要我們做的,就是透過現象,看到歷史的本質。有當代歷史學者統計,從隆慶開關到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的1644年,這七十年間,中國通過國際貿易輸入的白銀大約佔世界白銀流通量的三分之一,請注意,這不是所謂的貿易順差,而是以貨換幣,如同「創匯」。 此後的一百年間,中國大約又輸入了相同數量的白銀。我認為,這兩筆白銀的輸入解決了全球兩個大問題,第一,緩解了美洲白銀對以黃金為基本貨幣的歐洲貿易體系和金融體系的衝擊,徹底解決了歐洲和西亞的通貨膨脹問題,為工業革命做好準備。第二,基本解決了中國金屬貨幣短缺,束縛社會發展的問題,奠定了銀本位貨幣基礎。這樣的結果便是全球貿易的主流方向,即互利雙贏。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龔軾《陶歌》)景德鎮瓷器,從小小的一盅一盞,到一人多高的巨瓶,幾百年來,被成千累萬裝入海船,駛向全球。從南中國海的沉船中可以發現,即使一艘中型貨船,也能裝載兩三萬件瓷器。瓷器貿易,這種上千年的全球貿易,是中國掌握核心技術和創造性藝術的結果,是審美的成功。所謂從無極到太極的變化,不正是閉關與開關的變化,停滯與發展的變化,或者貿易保護與多邊開放的變化?這種變化與進步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和全人類的。全球性的開放貿易,就如同手捧景德鎮青花瓷碗,裏面裝滿美食,需要小心呵護,萬一失手,後悔也沒用啦。願全世界所有人共同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好日子,從歷史看今天,不折騰。(龍一)
作家簡介
龍一
國家一級作家,電視連續劇《潛伏》、《借槍》、《代號》的作者,天津市作協副主席。
代表作:《長征食譜》、《接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