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江西行】 雨後品篁嶺

2019-06-25
来源:香港商报网
  王炳根
 

 
  【香港商報網訊】六月的江南西道,多雨。「品鑒贛鄱」的贛東北行,都在雨中。從宜春銅鼓出發,過南昌,擦軍山湖,達景德鎮,再從景德鎮至婺源,雨中行車、雨中登山、雨中觀景,比之麗日晴天,感覺多了一重韻味。六日午後,車至煙雨一片的耳石山下,纜車避雨上篁嶺。
 
 
雨過天晴,雲霧中隱現出依山而築的篁嶺老屋房舍
 
  上得篁嶺,卻是雨歇,山道的盡頭,雲霧中隱現出依山而築的老屋房舍,立柱、飛檐、黛瓦、粉牆,就象一幅漸次展開、濃淡相宜的水墨長卷,畫中的紅豆杉、香榧、銀杏、香樟、青楓,滴着綠瑩的水珠。雨歇可無傘,但在千年、百年的古樹下行走,則須撐着,以擋繁枝密葉落下的水滴。
 
 
踏進婺源「天街」的牌樓門到達景區的中心街道

 
作家採風團在篁嶺「天街」的一處小廣場合影留念
 
  踏進「天街」的牌樓門,傘收。先時的雨,將街道的石板路,洗刷光潔。謂之「天街」,是為兩旁的房屋建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體之上?雨傘折起,放進包里,兩手空空,盡可街拍。天街之上,本無三尺平地,卻與一小廣場相遇,同行之人集合,牽了一面《香港商報》作家採風的旗幟,在濕漉漉的石板地上展開拉啟、合影留念。
 
  篁嶺近年名聲大噪,成為了中國最美鄉村旅遊聖地,一年四季皆有美景:春天萬畝梯田的油菜花盛開,熱鬧非凡;夏有古林濃蔭、峽谷飛瀑,氣象萬千;秋有紅葉古宅、曬秋農俗,濃烈的色彩,蔚為壯觀;冬則有白色覆蓋錯落有致的房舍,村前房後,銀妝素凈。每至旅遊旺季,前往篁嶺的車蜿蜒數十里,有時拐上一道彎便要等上幾小時,嚴重考驗着每一個朝聖者的神經。在我看來,鄉村旅遊,特點在靜美,因為這些美,原就取自大自然、取自農耕、取自小橋流水、取自獨居小院、甚至取自雞鳴犬吠,趨之者眾,太過熱鬧,必將使得鄉村美景消減失色。雨是一切鄉居生活的源泉,雨會影響觀景,卻又創造美景。一抹輕淡或一道厚重的雨幕,將眼前的景色籠罩、掩映,雨幕中的美景或隱或現,變幻無窮,令人慾罷不能。而撤去雨幕之後的景色,現出本真,那便是可以細細品味的了。
 
  這就是我此時上到篁嶺的情景。
 
 
這座古宅雖無名號但精美細緻的雕刻吸引着眾人停下腳步
 
  走在雨後濕漉漉的天街,沒有擁擠、不必匆忙,擁擠與匆忙都不是觀景的心情,盡可慢慢行走,隨時停下。在一座沒有名號、不知年代的古宅門樓前,細細地觀賞門樓上的石雕,似乎覺得是我平生看到的最精美雕刻,尤其雨後留下的濕痕,可使精細的雕刻清晰浮現,石雕上樓台亭閣中的人物故事,也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元素,但那周邊的鑲刻,卻是具有強烈的現代裝飾氣息。我很懷疑如此顯赫的古宅,門樓上沒有名號,這與徽派建築文化是不相符的,也與當初有能力有智慧打造這座房屋主人的身份不合,顯然,門柱與門楣都經過修復,門框無聯,門當戶對也都不存,這些,是不是故意留下某個野蠻年代的陳跡?但在我看來,也許正是如此,造成了篁嶺建築藝術中殘缺之美的「維納斯」。
 
  一座無以倫比的殘缺之美的古建築。腳步匆匆者極易忽略,與「維拉斯」擦肩而過!
 
  走在天街,必經一處L形的三角街道,狹小的街面直角折彎,若在人多時,此處無法停留,雨後無行人,我則可徐行。抬頭看去,樓上雕花驚艷。二層繡花樓的窗框、窗欞、窗扇,「美人靠」(學名鵝頸椅)彎曲鵝頸的根根靠背、左右扶手,都有精緻的花紋木雕,盡顯徽派木作之美,尤其是樓層之間不露榫卯、斗拱(本也是一種木構建築之美),而以雕花木板鑲包示面,足見房屋主人精緻的生活品味與完美的藝術追求。因無人催促,也便在繡花樓下做一會遐思:那美人靠上的閨嗔閨怨的嘆息,那引頸顧盼的寂寞,那褐色雕花中的艷麗,還有那引萬眾眼球的「拋繡球」,消失了的古代女子的須臾之美。我甚至設想了一下,為何兩座樓的「美人靠」不可以相向而立呢,那樣隔路總歸還有個交談與會話,現在的朝向,一個向東一處面南,縱是近在咫尺的美人之間,也只能人在黃昏後,獨自憑欄了。
 
  拾着濕漉漉的台階繼續前行,潺潺的流水聲將我引入慎德堂。墻上有官制告示:
 
  典型的徽派組合建築,客館建於晚清,鏤花隔扇門上「鏤窗」中「束腰」下「裙板」雕工精美、修飾華麗,為民居建築精品。
 
  正屋前後皆設徽式宅院,前「禮儀」小院,後水景、書房,充分展示主人智慧。
 
 
慎德堂門口的官制告示牌
 
  我在這個告示牌前站立良久,首先是在「客館」與「民居」的概念中來回辨別,到底是「客館」還是「民居」呢,一座房子使用兩個不同建築功能概念,令人不能斷定房舍的用途性質。要知道,居家與客館在建築功能、布局、藝術裝飾等方面都有區別,正如現代的賓館、酒店與公寓樓所不同一樣。英文與韓文用了橫排,中文用的是豎排,而豎排中文的引號卻不懂使用(豎排的引號為『』),甚至文字都不好斷句。以上引文,未作改動,照此立存,讀者自可判斷。這個告示若讓慎德堂的主人地下有知,定會生氣的,怎麼浮躁得連一個文字說明都搞不清楚?唉!
 
  但我並未受到這個告示牌的影響,非常珍惜獨自一人踏入堂中的享受。院內的鏤花隔扇門計有八扇,一一打開,中堂便與院子打通,室內與室外景物融為一體。若是關上,鏤花中透進細碎的光斑,足以打亮中堂。隔扇門上方的門楣,飄出半方,門楣的花色舒展如雲,與隔門的細密鏤花,形成疏密相間的效果。中堂有「慎德堂「三字,中堂畫為竹,楹聯上書「地靈人秀誕豪傑,絳闕清都想盛容」,上聯好理解,下聯就有些難了,可能要對這個家族史有所了解才能解得開來。水景在篁嶺為大景,瀑布、溪流與長橋,慎德堂將水引入庭院,成為獨立小景,池中有錦鯉,池後有芭蕉闊葉出牆,臨池而立,心靜至和。
 
  五桂堂有太多的故事,也有人述說,堂中空無一人,我亦穿堂而過,直接登上曬工坊的平台。這裡原本是觀看曬秋的最佳位置,可俯瞰全村樓上露台伸出的無數大大小小的曬扁,扁中或是鮮艷的紅辣椒,或是金黃的玉米與稻穀,或是雜色的黑豆、黃豆與綠豆,村民們有啥曬啥,且會曬出花樣,巧婦可將所曬之物,繪成種種圖案,燦爛的陽光下,蔚然大觀。村民將辛苦的勞作,轉換為藝術的愉悅,既是對大自然饋贈的展示,也是對自己勞作的禮讚,而作為觀者,就不一樣了,驚嘆新奇、驚呼大美,那大呼小叫、推來搡去便免不了的了。但雨後的曬台上,空無一人,眼前雖然沒有艷麗的曬秋圖,卻是可以靜立曬台,靜觀眼前與腳下那片依山而立的徽派建築,密集地連接出如同吳冠中鋪滿宣紙的水彩畫。我在此拍下篁嶺的全景,景中的飛鳥都在為清靜而歌唱。
 
 
站在最高處眺望篁嶺廣闊農田形成的自然景觀
 
  在篁嶺的最高處,千年的香榧樹下,是眺望萬畝金黃油菜花的最佳點。若在旅遊旺季,此處可說是無立錐之處。此時可好了,你盡可在此停留,坐卧也行,只要你不怕地上漉漉的濕氣。油菜花的季節已過,夏收景象未到,但對面青山之間,環繞着白雲,時隱時現的山坡梯田,水汪汪的閃着亮點,偶爾雲間的一抹陽光,便會掃描出萬畝梯田變幻的無窮景色。
 
  篁嶺啊,原來每一個季節都有每一個季節的風光,每一種氣候的變化,都會給篁嶺描繪出不同的景緻。雨後濕漉漉的篁嶺,被我遇上了。
 
  走下天街,已是暮色之中。燈光因為潮濕的氤氣而籠上了暈層,顯得有些無力而昏黃。我在昏黃的燈光下,更是放慢了腳步。這是真正的鄉村夜晚,靜得只有雨絲的飄灑。現代綠色郵筒後有一象徵驛站,驛字繁至錯體,右邊那部分,分解成了「一心幸」,這可真是一個創造啊!但無論是我還是他人,也都一定認得的,那是一個驛字。大驛字邊有四個小字:「篁嶺心驛」,所以驛字中有心呢,心驛,心靈的驛站!忙忙碌碌的人們,放慢你們的腳步,讓心靈在篁嶺得到些許歇息吧。驛站的立柱有一副楹聯:「從前車馬書信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定是從木心那首《從前慢》的詩中改撰而來,此時此地此景,卻是十分地貼切。昏黃的屋檐下美人靠,身着黑衣長裙的少女,彎腰低首、聚精會神地對着手機,手機微信里,有詩與遠方,有綿綿情話……黑衣少女那麼的悠然,又是那麼的專註,以至我從她的身邊走過、回望、閃拍,全然不知。
 
  走在隊伍的最後,有意與眾拉開距離,我想獨自體驗一會篁嶺雨後濕漉漉的夜色,還有那從身後酒吧傳來落單的手鼓,手鼓裡憂傷的鄉村民謠。(王炳根)
 
  作家簡介:
 
  王炳根
 
  國家一級作家,冰心研究會、冰心文學館創始人,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福建省作協副主席。
 
  代表作:《特性與魅力》、《逃離慣性》、《玫瑰的盛開與凋謝:冰心吳文藻合傳》等。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