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對話」打一場藍天保衛戰活動現場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杜林 宋璟 報導:6月3日,由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與南京大學主辦的「四方對話」打一場藍天保衛戰活動在江蘇南京舉辦。來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社會組織四方人士共同就大氣污染防治、城市精細化管理及多方共治的生態環境大格局等議題進行討論。
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控制PM2.5和臭氧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陶澍表示,在大氣污染防治中,生活源的排放值得關注,由於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政策的實施,一些鄉村生活源實現替代容易,因此生活源污染的問題解 決是相對容易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表示,長三角大氣污染治理已經取得很大成就,處於達標的前夜,要控制1微克的PM2.5,代價都很大。需要創新思路,科學協同減排。
南京市生態環境錢鋒表示,從政府落實的角度看,南京市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實行抓計劃、抓落實,將計劃項目化,項目節點化,節點任務化。從2013年到2018年,經過五年努力,江蘇省PM2.5數值下降33%,南京市下降了40%。但2018年,江蘇僅下降5個百分點,南京市反而上升了3個百分點。分析原因,他認為目前「容易做的工作做完了,面臨著瓶頸。」一方面是進一步下降PM2.5濃度的難度增加,另一方面,在PM2.5濃度明顯改善時,空氣環境中臭氧的影響開始凸顯。因此,控制PM2.5濃度和臭氧污染這兩點至關重要,南京也將按照這個思路進行管理,推動減排。
精細化管理需結合自身特點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柴發合表示,要通過精細化管理找到環境效益好、社會總投資成本小、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路子。他舉例說,城市的揚塵控制的精細化管理有待加強,「原來我們關注馬路是不是清掃乾淨、該洒水的地方是不是洒水了,絕大部分做在城市的中心區域,城鄉結合部和其他區域揚塵還是問題,需要精細化管理。」同時,他認為每個城市都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實行精細化管理,如在南京市的PM2.5污染中,24.6%來自機動車,需要從機動車管理向移動源管理過渡,向內河沿海船舶、機械的管理轉變。從「車油路」的管理,向「治管疏」過渡。
連雲港市生態環境居局長唐光普表示,精細化管理需要找到「源」,連雲港是港口城市,有工業園、揚塵、傳播尾氣,源頭需要實現精細化。需要在檢測和監控上精細化。目前連雲港在50個鄉鎮實現了空氣站全覆蓋,有排放企業實行實時煙氣監控,主要交通路口尾氣排放遙感裝置檢測,及工地顆粒物監測系統。需要政府主導工作責任體系精細化。目前,連雲港3、4、5三個月PM2.5值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法華表示,2013年開始,中國大力進行環境改善工作,江蘇第一個在全國推出燃煤電廠超級排放環保限價,工業源得治理為環境改善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下一步除了工業源治理,更難得是其他方面得協同作戰,污染防治進入深水區。一定要加強領導、措施到位、加強監控技術。
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劉建琳表示,藍天保衛戰不僅要做到位,還要堅持,關鍵要看老百姓的感受。江蘇目前藍天保衛戰還沒有達到「健康」標準,各行各業做了不少工作。如何走好最後一米?她認為,具體執行方面,政府要求和落實治理是一場持久戰,必須堅持不斷地做,要真正地做到位,需要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