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合臉(中)試穿“古瓷將軍戰袍”
【香港商報網訊】廢品堆裡撿來的各種碎瓷片,在襄陽市襄州村民王合臉等人手中,製成了旗袍、戰袍、畫作、牌匾等一件件工藝品。他還租下一處民房,將其改建成古瓷藝術館,免費供人參觀。30日,笔者來到王合臉的民間古瓷藝術館,現場感受來自民間的藝術氛圍。
民間古瓷藝術館位於襄陽市樊城區東風路靠近漢江邊的一處民房內,20平米的平房裡,擺滿了各式瓷片,還有諸多以瓷片製成旗袍、戰袍、畫作、牌匾等工藝品。
“別小看這些碎瓷片,可件件藏有歷史。”一見面,王合臉便向炫耀他的瓷片藝術品。
2013年,正值襄陽樊城舊城改造如火如荼,襄州村民王合臉來到工地,他本打算撿些廢品與鋼筋,卻意外撿回近兩噸古瓷片。其中,不少瓷片都年代久遠。
碎瓷片並不好展示,不方便保存,也不便於觀賞。久而久之,王合臉有了一個想法:把碎瓷片打磨、加工,製成工藝品。
他首先想到的是做一件可以穿在身上的瓷片旗袍,既美觀又能體現歷史文化。
起初,他想把瓷片鑽孔一片片穿起來,但經過幾次嘗試後,瓷片特別容易碎,效果並不好。鑽孔不行,王合臉想到了用膠粘。於是他花錢找裁縫做了件旗袍,又買了個塑膠模特兒。經過設計、選材、打磨、粘貼,2015年3月,一件青花瓷風格的瓷片旗袍終於成型了。
這件旗袍,王合臉總共用了1240片瓷器碎片。“就像平常穿衣服一樣方便,文藝範十足,很多文化名人慕名前來試穿這件旗袍。”王合臉驕傲地說,曾經有人出價20萬元購買這件旗袍,被他拒絕了。
2017年2月,王合臉再接再厲,又耗時7個月做成了另外一件旗袍。他說,每件旗袍都有講究,第二件旗袍名叫“福祿壽喜”,因為選用的瓷片裡包含蝙蝠、鹿、馬等圖案和囍字。
除了瓷片旗袍,王合臉另一件得意作品就是“古瓷將軍戰袍”。該戰袍是用真牛皮和明清時期古瓷碗底九百五十六塊粘貼而成,所用碗底圖案有明代飛龍和青花以及元代晚期青花圖案。其中還有明代早期製作工序非常複雜的金魚圖案三塊,可供人試穿。
襄陽文化名人李治和說,明清時期,樊城九街十八巷瓷商雲集,王合臉的這些瓷片工藝品,見證了襄陽老樊城的繁榮。
2016年開始,王合臉等人租下附近一處民房,建成民間古瓷藝術館,免費供人參觀。藝術館創作團隊主要有3人,都是因撿瓷片結緣。其中,胡傑曾做過報紙美術編輯,在藝術館主要負責作品設計;王攀鋒是名廚師,年輕有想法,主要負責作品構思;王合臉動手能力較強,親手搞製作。幾年來,他們設計,製作的瓷片工藝品上百件。
3人最大願望就是找一個更大的場地,建一個高檔瓷片展覽館,讓更多人欣賞到他們的瓷片工藝品。(吳超群 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