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四川 > 本地新闻

《國家寶藏》攜手中國國家圖書館 讓宋蜀石經拓本“回家”

2019-01-1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付莉莉 報導:1月17日,《國家寶藏》欄目組走進成都石室中學,並向石室中學捐贈了宋拓蜀石經(複製本)。今年正值石室中學建校2160年之際,《國家寶藏》節目組聯同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川博物院共同舉辦此贈予儀式,這也是《國家寶藏》第一次走出錄影棚,走進校園,與師生們一起零距離地接觸歷史、感受文化。
 

  傳誦千年的“史上最強教材”
 
  在《國家寶藏》第二季節目中,四川博物院推選的“後蜀殘石經”一經亮相,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和反響。其實,“後蜀殘石經”原本並不“殘”,而是一套整體完整、經文詳備的石經。現今我們無論是在四川博物院看到的“殘石經”,還是珍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宋拓蜀石經”,它們都源自最早的“後蜀石經”。
 
  最早的“後蜀石經”為五代時期後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經典石經,立于文翁石室,也就是彼時的成都學宮之內,為學子們研讀摹拓。毋昭裔之後,宋人續刻,最終歷時近200年,集結了儒家十三經,奠定了儒家經典十三經的格局。蜀石經不僅刊刻經文,最為珍貴的一點是還刻有注釋。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響全國,在宋代廣為流傳。而千余塊後蜀石經因南宋末年的戰亂而散佚,現僅存幾塊殘石,顧名“後蜀殘石經”,現僅可從宋拓本中窺得石經原貌。
 
  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曾耗資25萬元從香港購回後蜀石經的宋拓本以及其他珍貴古籍拓本,現存放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為後蜀石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對四川人而言,“後蜀殘石經”和“蜀石經宋拓本”都是珍貴的文物,對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價值。“蜀石經”重回石室,讓石室中學學子成為國寶守護人。
 
  今年正值成都石室中學建校2160年。從石室精舍,益州州學,成都府學,再到石室中學,文翁創辦的這所學校經過了蜀漢,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歷經兩千多年仍然書聲朗朗,從未間斷。文翁在歷史上的功績,“後蜀石經”在四川教育文化事業上所起的推動作用,始終不可磨滅。
 
 
 

  《國家寶藏》公開課進校園
 
  作為此次活動的發起方,《國家寶藏》走出錄影棚,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製片人、總導演于蕾分享了國寶走紅的台前幕後故事。
 
  “《國家寶藏》將中國九個頂級博物館聚合在一起,每一個博物館珍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中華文明的見證,是我們民族文明的一個側面,所有的這些側面組合在一起就是中華文明的全貌,我們的文化才是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在實現了對自己民族的自知,實現文化自信,才會得到全世界的尊重,這就是《國家寶藏》這檔節目的終極表達。”於蕾介紹說。
 
  她特別提到了《蜀石經》。“我們這一季是關於石經的介紹,在四川博物院調研的時候,與川博的專家談到石經這個文物,為什麼一定要選蜀石經呢?直到川博的一個專家提到成都的石室中學,他介紹,這個石經曾經擺放在石室中學裡,而這個中學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直到現在仍然還在。就因為這句話,我們覺得這事太了不起。事實證明,《蜀石經》就能看到中國人對教育的信仰。”
 
  於蕾表示,歷史可以很震撼,放眼全球也很難找到能有這麼長的歷史,從來沒有斷流過的這樣一個學校,這是對教育的追求,對教育的尊重。
 

  國圖首次對外贈予“宋拓蜀石經”(複製本)
 
  “後蜀石經”的刊刻始於五代時期,有千余塊,並立于文翁石室。蜀石經集結了儒家十三經,奠定了儒家經典的格局,是為當時蜀地學子的“最強教材”。因南宋末年的戰亂不幸散佚,現僅存幾塊殘石,存放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作為“宋拓蜀石經”的收藏方,中國國家圖書館將“宋拓蜀石經”(複製本)慷慨贈予石室中學,這也是國圖向外傳送的唯一一本“蜀石經”拓本。在贈予儀式上,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櫻女士通過VCR表示,“後蜀殘石經”的故事一經播出,很多網友自發為“存師道,傳薪火”的石室中學點贊,更有無數石室學子為自己是石室人而驕傲自豪。文翁石室建校於兩千多年前,千餘年來,人才濟濟。讓石經重歸石室的活動,是希望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能在年青一代的石室人中薪火相傳。
[责任编辑:赵书琪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