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苏 > 特别报道

南通 浩瀚江海新龍頭 奮楫揚帆新時代

2018-11-26
来源:香港商报网

     東海之濱,上海北側,有一座依江而生、向海而興的城市——南通。

 
  改革開放40年來,南通實現了從濠河時代到長江時代再到江海時代的飛躍,並用一組亮眼的數據,詮釋了「包容會通,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從1978年的29.38億元,到2017年的7734億元,南通的地區生產總值在40年間增長了263倍。
 
  如今的南通,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擔負起爭當「江蘇沿海崛起的龍頭、江蘇解放思想跨越趕超的先鋒、高質量發展的先鋒、新時代全省幹事創業的先鋒」的歷史使命,全力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立足新起點、勇擔新使命、奮進新時代。南通正全力推動產業、交通、城市三大轉型,加快建設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重要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和宜居宜業富有魅力的花園城市。
 
 
  實踐創新 四十載砥礪奮進
 
  40年來,南通以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精神,改革實踐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南通已有65項改革作為江蘇省和全國試點,並創造了諸多「第一個吃螃蟹」的記錄。
 
  「南通要實現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的轉變,必須走改革開放之路。」曾任南通市市長、市委書記的朱劍回憶。
 
  1982年11月,素有「南通港口通天下」美譽的南通港獲准對外籍船舶開放,1983年5月24日,首艘外輪「格陵蘭海號」靠泊南通港卸載。
 
  1983年,南通市與深圳市商定成立了南通市江海經濟發展公司,該公司由南通市政府和各縣政府分別出資控股,成為江蘇改革開放以來首家股份制公司。此後,江海經濟發展公司打入香港,和南通市深圳聯絡處一起作為窗口和橋樑,為南通進一步對外開放服務。
 
  1984年,南通步入全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成功躋身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一躍成為全國的「明星」城市。當年在香港舉行的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投資洽談會上,南通江海經濟發展公司與香港新鴻基地產開啟合作,誕生了江蘇乃至全國首家合資房地產開發企業——新海通有限公司。40年來,香港地區累計在南通投資設立外商投資項目近4000個,實際利用外資超160億美元,涉及船舶海工、房地產、融資租賃、倉儲物流、能源管理、管理型總部等各行各業。
 
  1992年春,南通着力構築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經濟體制改革由重點突破進入整體推進階段。1997年,南通被原國家體改委列入全國首批國有資本營運體制改革試點城市,市場經濟新體制的框架初現。2001年至2012年,南通的市場化改革進入了全面提速期。
 
  2015年12月8日,國家發改委覆函同意南通開展陸海統籌發展綜合改革試點。目前,南通已在土地、海域等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海洋局將南通列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海域綜合管理創新示範市」。陸海統籌土地管理創新方面,陸海土地管理創新方案納入江蘇省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計劃,獲國土部批准,陸海統籌發展土地利用規劃獲江蘇省政府批准。
 
  2011年底,南通啟動實施部門審批職能向一個處室集中、職能處室向政務中心集中、審批事項向網上辦理集中。2014年以來,南通將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2010年的542項精簡到255項。2015年3月,南通成為國家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城市,為基層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了生動模板。2016年5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推進「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親自點讚南通「一枚印章管到底」的放管服改革實踐。
 
 
  善用外資 南通製造邁向全球
 
  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利用外資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從當年的艱難招引,到如今1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通投資設廠;從早期的「以市場換技術」,到如今在研發設計、工藝技術等各個領域的通力合作,合資企業已經成為南通製造邁向全球市場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澎湃力量。南通市利用外資的故事,足以說明開放對於中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和未來潛力。
 
  1978年,中國向世界打開了大門,南通良好的工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吸引了眾多外國投資者的眼光。1982年,當時的南通市第二輕工業局與日本力王株式會社及國際信託公司合資成立南通力王公司——這也是江蘇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在當時來說南通的紡織行業是最主要的一個產業,在設備、原料的採購方面都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77歲的加籐紀生全程參與了力王的籌建,並在最初的5年擔任了公司的總經理。成立兩年半全部收回成本,力王在南通的成功成為當時仍在探索階段的中外合資的典範。
 
  1984年,南通獲批成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後,更是成為「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丸紅、醋纖、東麗、泰森等一批世界500強和大型跨國公司紛紛進駐南通,名古屋銀行也在南通設立分支事務所,成為入駐南通的第一家外資銀行。
 
  2003年,南通把開放型經濟作為引領全市率先發展的牛鼻子,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重點,連續5年實現利用外資「撐杆跳」。到2007年,南通外資實際到賬達到31.17億美元,總量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利用外資十強行列。
 
  40年來,南通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40多億美元。外資的進入,不僅提供了巨大的投資增量,更促進了產業的轉型陞級,大大拓展了南通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高度和厚度。近期,南通市又出台《關於促進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擴大開放,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推進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
 
 
  匯聚要素 激發全領域活力
 
  近年來,南通積極推動開發開放平台的綜合提升,形成了多層次開發園區體系,打造了多領域開放發展高地,集聚效應、轉型優勢、體制活力不斷增強。
 
  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長三角利用外資集中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上海一小時經濟圈重要的產業高地。一批園區躋身「國家隊」,南通綜保區填補了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口岸作業等特殊監管功能空白,南通高新區和海安、如皋、海門開發區相繼晉升國家級。合作園區崛起「飛地經濟」,蘇通科技產業園成為中新、中奧、中韓等跨國合作的重要平台;南通市北高新區逐步成為南通接受上海和長三角核心區輻射的先導區。特色園區助推轉型升級,南通濱海園區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2015年獲國家發改委同意設立「通州灣江海聯動開發示範區」,今年9月份被正式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未來將成為東部沿海推進陸海統籌、江海聯動的新高地;海門疊石橋家紡城和南通家紡城,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家紡產品交易中心。
 
  處於南通「黃金寶地」的中央創新區從2016年初現雛形到現在,這片原本還是偏遠城郊的土地面目一新,成為了匯聚南通頂尖技術和人才的全新動力引擎。經過兩年的錘煉打磨,多個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海內外英才積極與中創區達成合作並簽署落戶協議。
 
  10多年前,上海、南通兩地的主要交通方式還依賴擺渡。2008年,蘇通大橋破天塹為通途,完全打通滬通兩地之間的「血脈」;滬通公鐵大橋通車後更將讓南通徹底融入上海「一小時經濟圈」。
 
  如今,南通用更富有前瞻性的眼光來定義自己。2017年,江蘇省政府批覆了《南通建設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總體方案》。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表示,南通將努力建設一個集「生態屏障、產業腹地、創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於一體的上海「北大門」,更好發揮承接上海輻射和向北傳導帶動的雙重作用,實現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意圖。
 
  今年以來,南通又給自己提出了嶄新的發展目標。南通將按照「三港三城三基地」戰略定位,突出產業鏈融合、創新鏈協同和價值鏈共享,深化與上海的規劃、機構、功能等多方對接。同時,還將積極融入上海打造汽車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等兩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和綠色化工等四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夯實產業鏈基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樞紐經濟 打造長三角北翼中心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是江蘇唯一濱江臨海的城市、出江入海的門戶,交通優勢明顯。南通市委書記陸志鵬表示,南通是江蘇全省唯一濱江臨海的城市、出江入海的門戶,處於江蘇省沿江由東向西、沿海由南向北的龍頭位置,正面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江蘇沿海開發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區位優勢獨特;另一方面,雖然南通經濟總量不低,但發展不夠充分,把交通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潛力巨大。
 
  南通創新爭當「一龍頭三先鋒」的戰略路徑,立足獨特的區位優勢,加快發展樞紐經濟,全力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經濟樞紐,打造名副其實的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
 
  按照「以我為主、自主規劃」原則,南通將着力構建「3+3+1」格局:第一個「3」,指構建空鐵、江海聯運港口、互聯網三大樞紐。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結合北沿江高鐵,形成「軌道上的機場」,和上海兩大機場快速連通;按照國際先進標準推進通州灣海港建設,加快江海專用疏港鐵路和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建設公鐵水集疏運體系,打造江蘇出海新通道;發揮國家「寬帶中國」示範城市效應,推進5G網絡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爭成為國內首批商用城市和國家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建成華東地區重要信息港。第二個「3」,指以製造業為重點,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1」,指打造一個增長極,形成具有重要區域影響力的經濟樞紐,也就是建成長三角北翼的經濟中心。
 
[责任编辑:张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