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吉林 > 本地新闻

跳出吉林 开转型新格局 育振兴新气象

2018-05-15
来源:香港商报网

  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左四)、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左六)率吉林省党政代表团在浙江省杭州市学习考察,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左五)、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左三)陪同考察

  追慕诗和远方,对个人,旅游是人生的不可或缺;打造发展动力和品牌形象,对一个地方,旅游是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支点。俊朗山水引人而至,人流带动无损信息流,发展形象得以建立、商机得以传播,资金流则涓涓而至。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平台,京张冬奥会让以冰雪盛名天下的东北,有了一个用梦幻色彩打造世界级产业和振兴发展品牌的机会。然而,就在这机会进入倒计时之际,“雪乡事件”几乎让这梦想陷于万劫不复之渊。

  表面拷问经营诚信的“雪乡事件”背后,实则是东北振兴发展的三大短板。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童话世界,没有诞生一个富有张力的产业和产业链,竟沦为低价值的暴力攫取;营商环境不佳,资本和先进技术只能对举世无双的资源望而兴叹;本应是汇聚人流的发展之机,特别是以优势禀赋吸引人才慕远方而至之机,却演变成了逐客的大门自闭。产业不能高阶化转型,固执难变的营商环境令投资者时有与虎谋皮之惑,逐客般的人才理念,让东北振兴一如空中楼阁。

  三个短板,也是三把钥匙。吉林省党政代表团从春寒料峭的北国,奔赴初夏浙沪的问计之旅,跳出吉林,于发展落差中得到了这三把钥匙。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说,“他们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领域都抢先一步”、“重商的营商环境,始终浙沪领先一步的重要动力源”、“浙沪发展背后都源于强大的人才力量”。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提出,学习浙沪,要不遗余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发展环境上下真功夫、硬功夫,培养、吸引更多人才投入振兴事业。

  短板补上,升级产业以成创业之林,优化环境以成投资之林、人才之林,则走出一条发展新路,便不再是一个难题。

  跳出吉林 开转型新格局 育振兴新气象

  ——吉林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沪学习考察的重大意义(下)

  香港商报记者 冀文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乃曲线解题之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路,答案就如玉摆在那里——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问题在于如何攻下此玉。如果说“红船精神”提供了解题“题眼”,浙沪经验的他山之石,便蕴含着攻玉的三把钥匙。

  在杭州的梦想小镇,吉林省赴浙沪学习考察团参观了一家创业企业。这家企业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在上个月向全球首发了三款无人零售“神器”,其中,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无人购物和支付的“奇点魔柜”,不到一个月便接到上万台订单,堪称奇迹。这奇迹是有逻辑的,不过,创业者说出的并非艰苦创业之类,而是“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平台,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

  在杭州,这是一个并不太起眼的创业成功案例,但背后映射着地方产业高阶化、营商环境便利化、人才理念至上化三大要素。无人购物和支付能先行一步,背后是浙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基础;创业能成功,背后是政府无微不至的服务支撑,是杭州堪比硅谷的人才洼地效应。这三大要素,也正是这次吉林学而得之、得而行之,以攻发展新路之玉的三把钥匙。

  变革创新战略思维 谋求转型升级新气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意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前,敏锐的资本是顺势而为的。没有资本会对新机会无动于衷,哪怕险字当头。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关键在于如何辨析产业发展大势,把一个个新机会摆在资本面前。

  一如巴音朝鲁在赴浙沪学习考察总结交流视频大会上所言,创新始终是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最醒目的标签,特别进入互联网时代,他们率先发力,已经抢占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制高点。“我们学习浙沪,就是要学习他们在创新发展上的战略思维和务实举措,坚定不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决做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省委副书记、省长景俊海提出,聚焦创新转换动能、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须注重打造各类产业发展平台。

  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创新是一个社会层面的技术,即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要素聚集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规划与布局是其中决定性的引导力量。产业规划与布局的高度和前瞻性,决定着吸引创业资本的先进性。相对浙沪产业高阶化的前瞻性,吉林振兴十五年来,在产业创新发展层面之所以亮点屈指可数,原因就在于未能跳出吉林谋划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其格局未能彻底打开,视野未能全面放开。

  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而言,西方不会料到中国会实现弯道超车,中国的前瞻意识令其生畏。以国内格局而言,吉林乃至东北,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产业的澎湃发展势头。而格局与视野的困顿,关键在于对“势”的判断,对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认识不到位——是畏先发优势而裹足,还是以“无中生有”的魄力构建后发优势并弯道超车。

  显而易见,是次赴浙沪学习考察,吉林觅得了其中真谛。发挥后发优势,固然困难重重,但是,后发者可以取得比先发更高的站位,至少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其实就在脚下。

  省发改委主任安桂武说,浙沪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数字经济的广泛渗透和深度融合,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已经成为主导经济升级的潮流,吉林要振兴,老工业基地要转型,也必须以数字化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他提出,下一步吉林要加快产业数字化,突出电动化、自动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农业物联网平台建设,完成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和景区管理平台等。

  方向明确是明确的,起步路径是有基础的,关键在于如何继续沿着方向和路径,在突出前瞻性、精准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潮流的前提下,进行数字产业规划和布局。同时,应进一步用好浙沪经验这把钥匙,跳出吉林产业基础,谋划更多的吉林产业未来 。

  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加快发展动力源

  投资与机会并非一个直线关系,二者之间需要营商环境这一粘合剂方能一拍即合。特别是在当前新兴产业投资和要素聚集呈现区域马太效应的当前,营商环境是后发地区谋求弯道超车的最有力武器。

  一个原因,浙江在数字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已经构建了巨大的先发优势,要素聚集的马太效应极为显著。吉林欲在数字经济、信息产业争取发展要素,必须要首先解决要素对机会成本的考虑。吉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平衡机会成本的定量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营商环境是平衡机会成本的变量因素,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吉林完全可以把这个平衡砝码加重到足以抵消机会成本的重量。

  另一个原因,民营经济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可以对整个地方产业创新发展发挥鲶鱼效应,而民营经济对营商环境最为敏感。

  当前,民营经济在整个东北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极低,可以解释两个问题,其一,为什么东北人要走出东北,到全国找工作和创业;其二,东北国有企业占有庞大的创新资源,为什么一直创新效益不高。 浙江营商环境优异,有就业海绵之称的民营经济发达,故能吸引东北人才蜂拥而至创业、求职;同时,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浙江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种动力源泉,激活了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

  在这个意义上,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需要持续解放。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始大力度推进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的改革。从大刀阔斧的政府改革,到如今的“只跑一次” ,浙江的民营经济大省地位绝非轻松得来。

  “重商、亲商、兴商、富商的营商环境,始终浙沪领先一步的重要动力源。”巴音朝鲁说,“现在,浙江又在全国率先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上海创新一网通办。当前,我们正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只跑一次’改革,要认真学习借鉴浙沪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不断释放活力、激发动力,为振兴全面振兴提供环境的保障。”景俊海表示,在放管服务改革方面,要抓紧制定发布“只跑一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 6月底基本实现群众和企业找政府办理的大部分事项只跑一次。

  在营商环境上,吉林只能奋起直追,别无他途。白山市委书记张志军表示,七月底前将确保“只跑一次”完成80%以上。辽源王市委书记立平表示,将按照全省领跑目标,超前完成“只跑一次”改革的年度任务。力争7月底进厅办理“只跑一次”事项达到90%以上,年内零跑路事项争取超过60%。在服务企业方面,吉林过去提出过“保姆式”服务,如今提出了“妈妈式”服务。保姆是雇佣关系,妈妈是血缘亲情关系,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升级。通化市委书记王志厚提出的 “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向企业提供零距离、零成本的服务,就是“妈妈式”服务的最好体现。哪个中国父母不是围着孩子转呢?

  5月2日,吉林省“三抓三早”行动全面启动。巴音朝鲁率领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长春市市长刘长龙等第一路调研组到长春踏查了吉大一院康复养老中心、吴太集团医药产业园等十余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与企业和项目负责人一起找对策、解难题、谋发展。在沈达江海集团与吉大一院合作的卡伦湖康复养老中心建设现场,巴音朝鲁一行听取了沈达江海集团董事长、香港商报事业发展顾问沈延柱的汇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还有哪些困难、资金有无保障。沈延柱说,在政府的支持下,项目建设推进顺利,今年将完成投资10亿元,力保主体工程完工。巴音朝鲁鼓励企业抢抓机遇,加快进度,提升运行质效,早日实现投产达效,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政府转起来,服务贴心起来,创业者便能安下来,民营经济便能茁壮成长,产业转型升级新气象便能云蒸霞蔚。

  举破格之策抢人才 筑牢振兴大业之基

  在当前国际竞争、国内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早已升级成为“抢夺人才”之战了。

  对东北振兴的讨论中,人口流失一直被作为一个制约因素。但实际上, 在北上广深的巨大磁力下,人口流失不是东北一个地区面临的问题,核心在于人才流失。在杭州的高新区,来自东北的博士生、大学生创业者比比皆是,难道他们没有故乡情怀?比人才数量流失更为严重的,是人才带走的科研成果。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1948年建所到现在,科研成果很少在东北落地,“我们和山东一个企业在十几年前成立了一个公司,当时企业就给我们50万科研经费,而到去年,这个公司仅年利税就达到了50亿。”人家是在“抢”人才,“抢”人才,就是“抢”你的发展命脉、发展前景。

  “我们爬好沟,过好坎,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打好抢人才‘大战’。”巴音朝鲁说,“这方面浙江很典型,他们成功打造了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浙大系人才的人才新四有。阿里系主导数字化、信息化的产业发展;海归系代表的是最有创新、创造、创业的活力动向,浙商系代表创新、创业所必须的资本,浙大系代表的是产学研一体的优的科技力量。现在看,我们的硬件建设,有的还是比较超前的,关键要在人才服务上下更大功夫。”景俊海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特别强调简化人才落户手续,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吸引外埠人才专家要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人数要大幅增加,吉人回乡创新创业人数要大幅增加。这“三个增加”无不体现一个“抢”字,要“抢”自要有硬功夫、真功夫。

  在这次赴浙沪学习考察总结交流视频大会上,景俊海对通化市“千名学子归巢计划”人才战略给予了高度肯定。该计划不仅仅是对优秀人才给房子、给待遇,更包括一系列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机制体系。比如,对到企业服务的各类专业技术类优秀毕业生,其成果转化、完成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业绩突出的,开辟特殊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实行破格晋升等职称专门评审机制。计划自去年11月底实施以来,就引进了485人,超过了前六年的总和。

  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亦因如此,尊重人才、紧盯人才、关心人才、跟着人才的人才工作,理应与抓GDP一样,成为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你屈下身来,人才高地便能拔地而起。

[责任编辑:仇佩姿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