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黑龍江 > 本地新聞

釋放新需求 創造新供給——大興農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豐碩

2017-12-28
來源:香港商報網

 

大興農場引進的激光平地機進行土地平整作業

大興農場與君德公司簽訂合同

  【香港商報網訊】近年來,大興農場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重點,着力培育新動能、打造新業態、拓寬新渠道,進一步加快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調優結構,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大興農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調優產業結構,進一步擴大有效供給,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提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興農場農業科科長孫福海自信地說。

  大興農場種植戶尚大偉以前一直種植玉米,近幾年經濟效益逐年下滑。2017年,他在農場的引導和鼓勵下開始種植角瓜,一年下來多掙了10多萬塊錢。

  而大興農場另一位種植戶佟成雷則通過種植有機鴨稻讓自己致了富、發了家。“實行鴨稻共作真是一舉多得,一來我的水稻是有機的,每斤比之前能多賣1元,今年多賺了五六萬元,二來這鴨子也搶手,早早就預定出去了,這一算又多掙了一萬多元,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我带到了致富路上啊!”大興農場種植戶佟成雷興奮的對筆者說。

  大興農場以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發展優質米工程,以優質、高產、節本、高效為主攻方向,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從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補短板等方面入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生產結構和區域結構,按下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快捷鍵,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不斷助推發展內需。按照“擴稻、減玉、穩豆、強經、重綠色”的原則准確做好種植結構“加減法”。通過改變種植結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等方式,拉長產業鏈,培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新動能,實現了效益、產量、品質、生態、安全的有機結合。據了解,今年,大興農場共落實水稻側深施肥面積12.6萬畝,種植有機稻300畝,超早育秧1000畝,鴨稻80畝,優質富硒米5000畝,大棚種植木耳7棟,大榛子種植50畝,嫁接紅松種植80畝,林下雞養殖500只,林下鴨鵝養殖3000只,促進食用菌、特色養殖和林特產品等產業發展,不斷適應消費需求,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多產業聯合發展,不僅有效提高了農產品品質,更增強市場佔有率,增加了職工收入。同時,充分利用國家補貼資金項目,以“科學、合理、實用、高效”為原則調優農機裝備結構布局,加大高性能側深施肥插秧機、履带式收割機、抗災防陷裝置等農機具的補貼力度,加快農機化技術的推廣應用,今年,該場共引進、更新各類先進機械400台(套),各類作物從播種、夏管、秋收到整地,與往年同期相比都大幅提前,實現了農機標准化作業能力和水平的穩步提升。

大興農場林下養豬現場

  科技引領,農業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大興農場高度重視科技服務,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引領示范作用,完善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有效促進了農業節本增效,農業效益得到顯著提高。”大興農場科技科科長高海軍對筆者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促進農業穩定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大興農場通過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來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建立並完善了以“農場+科技工作者+管理區+農戶”的科技創新推廣體系,與東北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部門達成技術合作,擴大合作范圍和合作領域,並大力培養科技人才,有效提高了農業技術研發能力。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前氮後移、節水灌溉、側深施肥、太空蔬菜、太空水稻、超早育秧、振搗提漿、旱起壟夾肥、旱稻種植等技術,充分發揮新技術在水稻上的增產節能作用,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據大興農場第九管理區科技示范戶胡春光介紹,通過近年來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側深施肥等技術,平均每畝地節省了成本,還能增收100元左右。據了解,僅側深施肥一項技術,農場今年就可為種植戶節支增收1000萬左右。

  大興農場緊緊圍繞“科技興農”做文章,重點圍繞水稻適口性增強、落實“三減”等內容開展科技研究,總結經驗、存在的問題及建議,再將科技成果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新技術、新成果融入農業生產,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增加科技成果轉化率和貢獻率,全面提升了農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據悉,2017年大興農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共承擔國家、總局、管局等試驗項目36項,推廣應用新技術18項,畝增收20-50元,農場2900余戶種植戶共享科技改革發展成果。

  線上線下,農產品銷路更為廣闊

  為全面提升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大興農場緊緊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這條主線,着力打造優質品牌,提高稻米市場價值,並通過“線上+線下”進行銷售,解決了稻米銷售問題。

  “農場將淘寶網、微信公眾號、訂單農業等作為引導職工群眾走向市場的紐带和橋梁,有效解決了稻米銷售問題,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大興農場經貿流通科科長國豔春說。

  為了更好的適應需求,促進糧食由種得好向賣的好、賣的好倒逼種得更好轉變,實現產銷對接,自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大興農場通過“互聯網+”營銷、“訂單農業”、“以銷定產”等模式,積極拓寬糧食銷售渠道,讓產品更為暢銷,促進職工增產增收。據了解,今年大興農場共落實“訂單農業”7.6萬余畝,讓職工吃上了“定心丸”,可為職工增收1200萬元左右。與此同時,大興農場與北京君德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大米營銷協議,雙方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在收儲、物流、訂單農業等領域開展合作,君德公司首次在大興農場訂購大米12000噸,並與1000家餐飲企業合作,實現了種得好向賣得更好轉變。

  為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大興農場推出了興島1、2、3、4號及鴨稻品牌系列大米,並推廣了黑木耳、笨榨豆油以及白瓜籽等綠色產品,其中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對大興農場鴨稻進行了報道,進一步增加了大興優質米的知名度。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了大興農場農業從業者的思維和生產經營方式,讓他們從一味追求產量的傳統生產模式逐漸轉向追求產品價值,也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隨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農產品消費需求正從“吃飽”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大興農場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也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創造了新供給,讓農產品大步“邁出去”,讓廣大職工樂享現代農業發展“紅利”。(李雙雙 梁士超)

[責任編輯:鄭嬋娟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