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林彬彬、敖雷报道:经历了过去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增速已大幅放缓,特别是在今年迎来了金融监管大考,加上经济环境转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家银行无论大小都必须拿出“硬本事”来应对挑战。本报记者在中国银行业协会“匠心精神高峰论坛“系列调研活动走访多家银行时发现,银行业充分认识到回归本源,以“匠心精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势在必行,积极迈出了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的步伐,在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小微金融等多领域发力,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转型升级新局面。
城商行领跑差异化发展
城商行是中国银行业中不可小觑的生力军,各项主要指标近几年来均要高于同业水平。截至2017年9月末,134家城商行总资产已经超过了30万亿元,在银行业中占比提高到了12.7%的水平。但是也要看到,城商行增速快亦暴露出不少问题,不少城商行已在有意控制速度,降低同业业务占比、提升资产质量等以适应监管要求,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对于城商行来说,“端盘子”的服务精神和“挑担子”的责任意识兼备能走出最优质的发展之道。记者走访的银行分布在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亦都具备以上这两大特点。湖北的汉口银行的科技金融,通过投贷联动试点与地方科技企业分享成长价值;河北的邯郸银行率先推出“夜间银行”,勇于开业内先河创新服务市民;河南的郑州银行不仅创造了从濒临退市到香港上市再到有望A+H上市的凤凰涅槃的奇迹,还立足国内商贸物流中心优势,发展商贸金融、小微金融、市民金融“三大特色”业务,指静脉存取款、人脸识别等人性化服务成为普惠金融中的亮点。以上种种案例都表明城商行已经逐渐找到了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的“金钥匙”。
去年成功上市的上海银行服务于养老金业务将近20年,从起初不计成本积极承担国企改革后养老金发放的社会责任,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55万客户、贡献全行逾50%存款的养老金融业务。针对退休老人,上海银行打造了50家养老金融特色银行,组织志愿者对老年客户“以老帮老”使用电子渠道。从软硬件上以“匠心”进行的一系列适老性优化,让上海银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和丰厚回报。
与上海相距不足100公里的苏州,一直以来都是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正在谋划上市的苏州银行算是城商行中独辟蹊径的典型范本,不一味追求资产规模,立足于中小企业,挑起了促进地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担子。苏州银行主动拥抱互联网承建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征信、财税等大数据整合,实现了银企高效对接,贷款周期大幅缩短,数万家中小企业因此受益,形成了地方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良性互动的态势。苏州银行多年服务中小的“匠心”带来了最直观的“业绩”,苏州的民间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国银行坚守“匠心”
本报记者实地调研的两家大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上相近,同样在匠心精神上可谓是“十年磨一剑”。交行在2007年将”服务立行”作为发展战略之一,以客户需求作为主导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为交行带来了实质性的回馈,2016年度,该行共有140 家网点获评中国银行业协会“千佳”示范单位;2017年度,全行有25家网点入围“百佳”示范单位,客户满意度在银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十年一日坚守初心的兴业银行,早在绿色金融尚未兴起的2006年起便着手深耕这一领域,成为了国内首家的“赤道银行”。“不搞宣传噱头。”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巫晓天在调研中就直言,兴业是把绿色金融业务作为核心战略业务来抓。不忘初心的兴业银行有更宏大的中期目标即“两个一万”,绿色金融客户数突破一万户,贷款融资余额达到一万亿元。
在这次调研活动中不难看出,银行业已认识到市场和客户的语境早已全然不同。只有主动拥抱方能赢得未来,用一颗有服务精神、有责任意识的恒久“匠心”去雕琢业务和产品,才能够在银行业大变革中谋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