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记者黄庆松、通讯员胡攀学报道:10月24日,记者从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政府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玉屏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箫笛文化品牌打造及箫笛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强化基础、传承保护箫笛文化,抓好活动、宣传推广箫笛文化,做大产业、创新发展箫笛文化,使玉屏箫笛成为玉屏对外形象宣传的代言词和城市名片。
玉屏箫笛始制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有400余年历史,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历史上玉屏箫笛曾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1913年在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银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0年,玉屏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箫笛之乡」的美誉。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屏箫笛取材于当地的水竹、苦竹、紫竹等,从一根竹子变成箫笛,需要经过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个工序、70多道流程。这些工序繁多复杂,且均采用手工制作,并经师傅倾心打造,精雕细琢,必有飞龙彩凤缠绕而上,名词雅句镌刻其间,原本普通的竹管被赋予新的内涵,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民族工艺品。」玉屏箫笛厂厂长吴继红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松说,箫笛制作和演奏是我们侗家人的传统技艺和拿手节目,不分男女老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箫笛,伴随自己成长。大小活动都离不开它,箫笛早已融入了我们侗家人的血肉,是我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玉屏箫笛虽然制作精良,品质上乘,但因制作时间长、收益见效慢,加之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发展缓慢。同时,也存在创新力度不够、资金投入较少、技术人才缺乏、商标保护意识较差、生产没有形成集群效应、竹源萎缩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玉屏箫笛及其文化传承发展。
为了传承发展箫笛文化和发展壮大箫笛产业,重振玉屏箫笛这块金字招牌,近年来,玉屏县已建成竹林基地3500亩,年产箫笛近50万支。
2007年3月,玉屏正式启动实施「箫笛文化进校园」工程,县教育部门组织力量编写箫笛演奏教材,在全县中、小学开设箫笛艺术课,做到了「箫笛校园全覆盖」,让学生真正成为「箫笛之乡」的主人翁。同时,利用假期对全县教师、箫笛爱好者进行培训,并组建多支箫笛演奏队伍,使箫笛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逐步形成了「箫笛艺术进校园,民族文化大发展」的新格局。
与此同时,铜仁市委、政府制定《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设立了400万元专项资金发展箫笛产业;县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试行)》,县财政每年预算200万元,对箫笛制作、演奏、曲目创作、竹材种植等项目进行扶持和奖励。同时,还出台了《玉屏侗族自治县箫笛人才培训基地箫笛人才引进方案》,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培养箫笛专业人才,提供高层次的师资力量,启动了一系列的优惠、补助等政策来吸引和培养年轻人加入箫笛制作的行列。目前,已陆续引进11名箫笛制作、演奏专业人才充实到县文化、教育部门,全县有箫笛生产加工企业、家庭作坊10家,从事箫笛制作行业约100人。
此外,为提升玉屏箫笛文化,在城市建设入口要道设立箫笛雕塑,以箫笛文化命名街道等。举办了中国·玉屏箫笛艺术节暨全国箫笛演奏邀请赛、箫笛制作、文创产品设计、曲目征集、论坛、摄影展等系列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助力玉屏箫笛产业的全方位提升,还主动走进香港,借助香港国际大都市窗口宣传推介玉屏箫笛文化,让更多人通过箫笛领略到玉屏文化的新形象。
「玉屏500年悠久的箫笛文化,使得『玉屏箫笛』品牌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下一步,县将加大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等力度,结合产品研发、技术、包装和市场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不断完善箫笛文化展示体验园的功能。同时,组织开展箫笛产品知识产权研发,申报国家品牌及专利,研制集茅台酒、玉屏箫笛、大方漆品为一体的文化信物『黔三宝』包装,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将玉屏箫笛打造成贵州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民族文化产业基地。」玉屏县委书记王俊铭向记者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