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四川 > 本地新聞

發揮余熱傾情奉獻,盡心努力撒播關愛——第五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評選候選人系列報道之二

2017-10-17
來源:香港商報網

  ”五老“們的關愛,讓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露出純真的笑容.

  7人村小,缺少親情的孩子神情漠然.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付莉莉 報道: 瀘定縣,位于四川甘孜州境內,被稱為甘孜州東大門。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 35年5月,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成功突圍,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的企圖。這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地方,12日,采訪團一行來到紅軍曾經戰斗過的地方,站在紅色土地上,聆聽一位藏族共產党員退而不休致力于推動關心下一代事業而孜孜不倦的感人事跡。

  稚子童心 感同身受 關愛明天

  孟康蘭,瀘定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一次偶然的慰問,讓孟康蘭把退休生活的時間全部投入到關注一群特殊孩子的身上。2011年她從瀘定縣人大副主任任上退休後,本想輕松享受退休生活,同時也有更多時間彌補因工作忽略的親情和對雙方80多歲父母的孝心。一次受邀參加了對留守兒童、單親兒童、孤殘兒童的“六一”兒童節慶祝慰問活動,“我們不想吃糖,不想玩耍,我們想爸爸、媽媽回家,不再孤獨”,稚子带着哭腔的話、無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孟康蘭的心,那一刻,孟康蘭明白偶爾的慰問和看望只能讓孩子有短暫的快樂,這群特殊的青少年缺少愛,她要用愛心去關愛這些孩子,用真情去撫慰他們的心靈,他們心中才會有藍天。

  瀘定縣,進出藏區的重要通道,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物產豐富,宜居的氣候、生活、生產條件讓人感到新鮮,一些女孩在這里結婚、生子,又在各種原因下無法繼續生活,扔下孩子離去;還有的父母分道揚鑣後,將孩子留給年邁的老人。這些單親兒童、事實孤兒在孟康蘭擔任人大副主任期間就做過調查,全縣124個行政村幾乎每個村都存在這樣的現象,那些父母健在卻享受不到家庭溫情的孩子,如同孤兒一般,與老人相依為命。

  “不會笑,看到陌生人會躲開,我們带去的學習用具、零食放在孩子面前,他們面不改色,沒有交流,用呆滯的目光看着我們。”在一次“六一”兒童節慰問走訪中來到一所村小,全校總共7個學生,來自4個家庭,全部都是被父母離棄的孩子,孩子的冷漠震驚了孟康蘭,讓她覺得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在孩子的眼光中,孟康蘭看到他們的內心:我們是被父母拋棄了,被社會拋棄了。當了解到這些孩子從未走出過大山,從來沒有進過城,在當年甘孜州舉辦暑期夏令營時,孟康蘭專程將他們接到縣城參加集體活動,笑容重新在孩子們臉上綻放。而孟康蘭所在的瀘定縣關工委也將這些孩子作為重點關愛對象,時常看望他們,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用愛漸漸融化他們封閉的心。

  曾經,孟康蘭問孩子,你們的夢想是什麼?

  “我希望爸爸媽媽多給我一點愛……”,

  “我希望我的爸爸媽媽早日康復……”,

  “我希望我的爸爸媽媽早點回來……”,

  孩子朴實的語言強烈刺激着她的心,带給她震撼,說到動情處,孟康蘭忍不住哽咽。“我真感到痛心,孩子們太缺少愛了,我們有責任教會他們學會感恩,做一個合格的人。”夢康蘭幼時的經歷讓她與孩子感同身受,“我感受得這些孩子最渴望的生活,最需要的什麼。”瀘定縣關工委每年慰問都不是去條件好的學校,他們把關愛重心放在了單親兒童、事實孤兒、困難兒童上。孟康蘭是最了解孩子的,每次慰問前,她都會先了解孩子們的喜好,带去的禮物也是最多,最讓孩子們開心的。

  點點滴滴都是情。加郡鄉加郡村16歲的羅志奎患有腦膜動靜脈瘺,需要手術。家中90多歲的爺爺臥病3年,父親有冠心病,家里全靠母親勞動維持生活,孟康蘭得知後立即組織“五老”、社會人士、党員為其捐助醫療費,為這個極端困難的病孩送上深情厚意的關愛。瀘橋鎮大壩村一戶特困家庭,父母雙亡,留下3個未成年孩子,家里的勞動力僅靠80歲奶奶。她聽說後,自己掏錢購買了衣服、棉被、大米和油,為孩子們送去溫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常說“關工委就是一個‘家’,我有義務為孩子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奉獻愛,為民族團結進步凝聚正能量”。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孟康蘭先後帮助16名特殊困難孩子圓了大學夢;協助學校動員52名失學的留守兒童返校讀書;教育、引導3名失足青少年走回人生正軌,並積極給他們找工作,為他們找回進步的信心,明確了人生的意義,實現人生價值。

  搭建平台 健全機構 夯實基礎

  2008年,瀘定縣關工委正式成立。成立初期的關工委組織機構不健全、人力不到位等困難,關心下一代各項工作很難順利開展。

  “剛開始,特別缺人。我們這里的人退休後習慣搬到大城市定居。”瀘定縣位于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讓許多老同志在退休時離開瀘定去大城市定居,即使留在當地的也是從繁忙的工作崗位退下來想安享晚年。沒有人,如何開展關愛工作?茶樓就成了孟康蘭的辦公室和說客廳,她甚至翻遍了全縣老干局,人事局,組織部,科委退休人員花名冊,一個一個篩選,一個一個動員,在她的感召下,一些曾在領導崗位有威望的老干部,在科技技術事業有影響的老科技人員,老教师,老軍人、老模范加入了“五老”志願者隊伍。有了人,建立健全的組織機構很重要,這關系到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入開展,“關愛”不是一句口號,工作要做到紮實,落到實處。在孟康蘭的带領下,瀘定縣關工委進一步健全完善基層關工委組織,全縣所有鄉鎮、學校、機關都有關工委組織,並逐步延伸到了村一級,快速、准確的掌握孩子們情況,有針對性、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開展關愛工作。

  “哪里有青少年,我們關工委組織就要建在哪里。”孟康蘭一直強調。目前,瀘定縣已發展有115名“五老”志願者,成立了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組,法制宣傳組、科技衛生組、網吧監管組,建立關工委組織119個,留守之家8個,基本實現了關工委組織“橫到邊、縱到底”,全面覆蓋整個瀘定縣關愛工作。

  在瀘定縣所管轄縣、鎮網吧里,有一面牆貼着“五老”志願者的照片,他們是網吧義務監督員。曾經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光榮榜上的老干部、老領導的照片如今出現在網吧牆上,這些退休後享受着副縣級以上待遇的老人當上了義務監督員,監督未成年人進網吧是他們工作常態,配合公安機關開展工作。“退休了還想着賺錢”,“是不是官癮還沒有當夠”,冷嘲熱諷的語言,讓這些老人承受着外界對他們的誤解、打擊和嘲笑,他們一如既往的做着關愛工作,不計報酬。每年開學,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宣講團必進校園,第一課讓學生們以“三愛”為內容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孩子們學會感恩,學會奉獻。在這些“五老”志願者中,有一部分是從教师崗位退下來的高級教师,他們常常走進教室傳經送寶,讓老师和學生們都受益匪淺,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和肯定。只要孩子們需要,這群“五老”就會出現在身邊。如今,在縣城里,在鄉鎮上、在村上,只要提起“關工委”,大家都會心的說,“知道,就是那群經常看望孩子,帮助他們的老頭、老太太們。”

  孟康蘭一直說“這些工作不是我一個人做的,我身邊的“五老”們比我付出更多,是那些孩子感動着我,是“五老”精神感動着我,讓我有動力、有堅定的信念將關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紮實,再更上一層樓。”在瀘定縣,孩子們都喜歡孟奶奶,都渴盼他們常去,“五老”們的關愛早已融化了孩子們冰冷的心。十年不懈努力,孟康蘭他們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和高度贊揚,而在這片炙熱沃土上,更是留下了她鞠躬盡瘁的身影,和缽盛滿滿的愛心涌動。 

  正是這樣一位忠誠務實開拓進取的干部,在夕陽紅歲月依然傾情傾力傾心,發揮余熱,用一個共產党員的責任心實現她的高尚理想,是留在紅色瀘定大地上的關愛之情,是重彩濃墨譜寫在瀘定橋頭,大渡河畔的一曲頌歌。

[責任編輯:吳梓泳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