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贵州 > 本地新闻

大生态:写好山水文章 助力绿色发展——贵安新区系列报道之二

2017-10-13
来源:

田园贵安——王德友摄。

  香港商报记者张涵坤

  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是国家使命的新区担当,是绿色富区和绿色惠民的历史重任,是美丽贵安的现实追求。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作为唯一承担生态文明示范区战略使命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自批复设立以来,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开发建设全过程,始终坚守生态红线、资源上限和环境底线,探索建立最安全的生态制度、发展最绿色的生态产业、构筑最可靠的生态屏障、弘扬最健康的生态文化,实现新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全力保障新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坚持绿色思维,勇于绿色起跳,实现绿色崛起,贵安新区推动大生态战略深入实施,从试验到示范,从共举到共享,正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打造生态地标 “绿色思维”做美万水千山

  在关闭了21家采石场、2家煤矿,搬迁130家污染企业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区内落后产能退出,鼓励企业转型升级,贵安新区计划今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47家工矿企业的关闭、搬迁。

  坚持污染项目不引进,严格把守“环保关”,绝不对禁止引进类项目开口子,今年以来,贵安新区否决了投资超过17.7亿元的高污染类项目5个。

  早在2014年12月,贵安新区就出台《贵安新区直管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方案》及《贵安新区生态环境负面清单》等“1+9”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加快探索环保机构向乡镇延伸,推动与贵阳、安顺实现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为率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践行绿色使命,打造生态地标,坚持绿色思维,贵安新区高标准、高品质做好山水田园文章,做美万水千山。

  贵安新区从主体功能区定位到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负面清单等制度已确立了新区低冲击的开发模式,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镶嵌、景观通贯”的生态绿地系统和生态空间结构。围绕“感性的自然、理性的城市”,贵安新区以全域景观化为目标,做好“揽山入城、拥水抱湖”,“以文立城、以文铸魂”,“满城入画、全域绘景”三篇文章,推进“一山一品”、“一水一韵”、“一园一景”。率先在城市建设中彰显具有山地特色的生态风貌,守好山上、天上、水里、地里四条底线,全面推进三级“河长制”,陆续实施“十河百湖千塘”、“五区八廊百园”、“绿色贵安三年会战”、“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保护实施行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三年行动”、海绵城市试点等生态环境工程,对新区的14条河流、131个湖泊、515个水塘进行改造提升,累计绿化造林近5万亩。

  2015年6月,贵安新区获批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围绕“打造全国海绵城市贵安样本”的目标,贵安新区率先探索建设全国首个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考核一体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全国首个建设前后径流量不增加的国家级示范区、全国首个制定城市开发径流排放管理和收费制度的国家级示范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生态修复、水源保护、水源涵养“四大工程”。进一步推动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中心区发展。截至目前,贵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开工建设项目75个,其中已建成项目19个。

  于山水之间,写大美贵安,贵安新区在绿色屏障守护中步履坚实。

  发展“美丽经济” 、“绿色产业”提升竞争优势

  与五龙长江汽车合作年产24万辆新能源纯电动车项目加快建设,贵安—SPI新能源高科技产业园、台湾立凯磷酸铁锂电池生产项目等成功签约……围绕电动汽车制造、配套、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生态产业链构建起来。

  发展新能源汽车,只是贵安新区在依靠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崛起抢先机的一个缩影。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集中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友好型产业,贵安新区重点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业、新医药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环境治理型产业,建立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完善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到再制造的全生命周期绿色标准。

  优美的风景加上政府引导发展乡村旅游业,贵安新区马场镇平寨用好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已经成为一个集休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村寨,成为贵安新区打造生态富民的样板,绿色共建的体现。

  把生态农业接入“第二产业”,,连到“第三产业”,将美丽乡愁变成生产力,贵安新区大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效益”一起要,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做大供给总量、做精供给质量、做优供给结构,助力发展“美丽经济”,加快打造万水千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走出一条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道路。

  贵安新区启动“绿满贵安”计划,大力推进“绿色贵安三年会战”和“退耕还林还草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干道沿线绿廊、梅岭国际温泉度假公园、高峰花海等生态景观和生态产业建设,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泡泉”的全域全景全时全业旅游。

  通过对直管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道路两边的土地全部退耕,贵安新区启动实施了万亩樱花、万亩葡萄、万亩茶园、万亩牧场、万亩经果、万亩香稻的“六个万亩工程”,通过探索“大生态+大数据+大扶贫”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在旅游业发展中,贵安新区不仅充分利用清爽的空气、凉爽的天气“两口气”和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还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的资产和资源,将5708厂改造成贵州国际民族民间艺术博览园,打造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展示、销售、会议、交流、创作、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构建和谐环境 “绿色福利”成就幸福生活

  9月,贵安新区高峰镇王家院村的葡萄采摘已经进入尾声。村民孙贵川每天批发、零售,两个月内葡萄销售了几千斤。而依托发展葡萄这一生态产业,去年王家院村人均年收入近160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紧挨着王家院葡萄基地的麻线河岸边,河道管理员王荣也算起了他手上的“生态账”,杜绝农业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杜绝设置网笼、地笼,及时打捞清除河面漂浮物及水生植物,一年来,麻线河水变清了,带旺了乡村旅游。

  生态农业结出“富民果”,生态治理带旺“致富游”。建设人民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空间宜居的现代化生态文明新区,新区百姓尽享绿色红利。

  加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贵安新区在市政设施上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照明、绿地灌溉、停车指引、交通疏导及燃气泄漏、供水渗漏、排水冒溢等方面的精准管理。

  加快社区云平台建设,贵安新区建设首个星湖云智慧小区,完善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精准扶贫、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等各类服务网络供给,推动社区治理更加精准化、精细化,让新区百姓享受绿色智慧生活。

  贵安新区将慢行系统与滨水环境、山体林地、旅游景区等之间充分融合,衔接“十河百湖千塘”,完善全域景观体系,结合城市路网形成“三级双环多点,二横三纵多联”的绿道路网,串联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郊野公园形成300公里“区域型+城市型”绿道规划结构体系。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绿道建设使用节能环保磷石膏砖,贵安新区“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改变着群众的生活品质,提高了百姓幸福指数。

  推窗看风景,出门见游园。贵安新区大力推进“绿色贵安三年会战”和“退耕还林还草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环城水系建设,为新区群众留下生态“大餐”,增进生态福祉。

  按照“一山一韵”、“一山一景”、“一山一特”要求,贵安新区将绿化美化直管区共535个山头,把新区建设成为群山环绕、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景中的森林城市;加强生态建设规划统筹,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整体成网的城市绿化系统,增强老百姓对“绿满贵安”的获得感。

  大事记

  2014年7月10日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绿色新区创新发展”论坛上,由贵安新区发起,9个国家级新区共同签署《国家级新区绿色发展联盟倡议》,发表《国家级新区绿色发展宣言》。

  2014年12月11日 贵安新区召开第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出台《贵安新区直管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方案》及《贵安新区生态环境负面清单》等9项生态文明建设制度。

  2015年2月25日 “绿色贵安三年会战”正式启动。

  2015年4月 贵安新区入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5年5月9日 贵安全面启动生态新城(中心区)及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6月26日 我国首家生态文明创新园——由贵安新区与BRE、清控人居集团共同建设的“贵安生态文明创新园”正式开园。

  2015年底 贵安新区数字环保云平台创建基本完成。

  2016年7月7日 中国首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研究机构——贵安新区生态文明国际研究院成立。

  2016年7月8日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贵安新区主题论坛上,《贵安新区绿色发展指数报告(2016)》和《绿色再发现:贵安新区绿色创新发展侧记》两部权威绿色发展指数蓝皮书发布。

  2016年底 贵安新区率先在全省全面完成燃煤锅炉淘汰,进入燃煤锅炉“零时代”。

  2017年初 贵安新区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天然气。

  2017年3月 《贵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获得省政府批复,全面精准规划了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方向。

  2017年4月 新区范围全面启动实施包括区、乡镇(园区)、村的三级“河长”工作制。

  2017年9月 国家生态文明博物馆在贵安新区开建。

[责任编辑:许淼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