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湖南 > 經濟前沿

走進義豐葡萄園

2017-08-07
來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唐勇平報道  :8月5日,在永州之野,零陵區石岩頭鎮三房頭村,記者一行感受了80後打工返鄉的一對夫妻創業的真實故事。在這對小夫妻經營的義豐葡萄園里,了解到了他們創業的酸甜苦辣,看到了當前農村夫妻的婦唱夫隨辛勤勞作的最美風景。

  零陵區石岩頭鎮三房頭村的唐義華、楊小娟這對80後的小夫妻,曾在浙江湖州打工,賺了十多萬元錢,他們決定在家鄉創業。

  2013年,唐義華、楊小娟將全部資金投入葡萄種植,因為不懂管理與技術,出現大面積死苖,十萬元的辛苦錢,全部泡了湯。他們並沒有氣餒,從親朋家借來資金,重新開始。他們先學技術與管理,重新規划,減少種植面積,從十多畝減少到6畝,品種有郁金香、醉金香、美人指三個品種。第二年,他們取得了成功。他們將豐收的葡萄分批出售,還通過互聯網、微信發展客戶。共出售葡萄6000公斤,收入十萬左右。城里的客戶带着小孩來到葡萄園采摘,體驗式的銷售讓唐義華、楊小娟看到了希望。

  唐義華、楊小娟在葡萄園養殖數量不多的土雞,一方面是解決了葡萄園的蟲牙,一方面摸索養殖技術與經驗,同時,也為城里客戶采摘葡萄時提供土雞。到2016年,他們開始在山林開辟養殖場,規模從葡萄園的100多只發展到1300多只。

  唐義華告訴記者,他們一邊學習,一邊發展,主要是承受不起風險。除了他的老父親搭把手,沒有請雇工,基本上是親力親為。

  唐義華、楊小娟如此吃苦耐勞,作為80後夫妻,婦唱夫隨,是農村一道最美的風景。

  2016年,唐義華、楊小娟以轉包了70畝稻田,進行雜交水稻制種,因為技術不夠成熟,每畝僅150公斤。

  唐義華、楊小娟不斷學習與鑽研,今年的雜交水稻制種長勢喜人,花期相吻,估計有300公斤。

  記者問到承包了70畝水稻,6畝葡萄,還有100多畝山林,政府是還有些補助?

  唐義華告訴記者,鎮政府干部總是說,他的規模太小,所以沒有得到任何扶植與政策性的補貼。如果自己能做成幾千畝的規模,也無需政府的那點點補助了。

  唐義華告訴記者,他還是希望政府能真正支持與關心像我一樣的回鄉創業的青年農民。他很希望自己的葡萄園上規模,還能带動更多的人走產業發展致富的道路上來。做到像廣西興安、全州一樣,政府重視農業產業發展,規划了一村一品。

  【記者後記】

        經常聽人說,現在農村種田種地的都是50後、60後的老農了,大量田地拋荒。

  走進義豐葡萄園,看到80後、90後青年吃苦耐勞,勤于產業化、規模化的耕耘,這真的是中國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唐義華、楊小娟甘于寂寞,發展實業,為市場带來更多的原生態產品。他們應該是到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植。可以說,唐義華、楊小娟是新時代中國的脊梁。

  中國需要更多原生態產品,需要更多唐義華、楊小娟這樣的農村創業者,這是中國的希望,也是擺脫美國轉基因食品危害的不二選擇。

[責任編輯:許淼祥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