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4日,對接1.2萬余名貧困戶,產業扶貧投資基金融資30億元。我市借助上線試點“中國社會扶貧網”這一契機,著力打造的“株洲社會扶貧模式”,近日被省扶貧辦批示向省內其他試點市州推介,被“中國社會扶貧網”向全國推介。
由國務院扶貧辦打造的社會扶貧網絡平臺,先期在6個省13個市進行試點,我市位列其中。為此,我市著力構建起“一張網、一個基金、一個聯盟”的扶貧大格局。“一張網”即“中國社會扶貧網”,“一個基金”即組建株洲市產業扶貧投資基金,“一個聯盟”即搭建“株洲社會扶貧聯盟”。
我市探索出“村設員、鄉設點、縣市設站、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注冊村級管理員1442名,實現有貧困人口的行政村全覆蓋;3.3萬多戶貧困戶、8.8萬多名社會愛心人士下載“中國社會扶貧網” ;發布貧困需求3萬多條,成功對接貧困人口1.2萬多人,占比為全國總量的62.3%。
我市還充分發揮電商平臺的作用,積極對接社會扶貧網,已為貧困地區企業和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近億元。同時,撬動社會資金,通過“股權”“債權”投資方式,融資30億元,支持貧困地區開發資源、發展產業。我市產業扶貧投資基金大力支持炎陵縣、茶陵縣投資旅游開發和農業產業項目,已投放資金3億余元。
6月29日,市委、市政府向社會各界發出參與社會扶貧的倡議,截至7月13日,已收到社會各界捐款及物資4376.38萬元。此活動將持續開展。
(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江先國)
【圖事匯】
一批志愿者關愛留守兒童
近日,一批志愿者走進株洲縣淦田鎮鲇魚山小學,開展以功課輔導、戶外活動為主的暑期夏令營活動。據市派駐淦田鎮南塘村工作隊隊長王文南介紹,當地村民外出務工比例大,一批留守兒童因家庭教育的“空檔”,出現學習落后、性格內向、生活常識缺乏等問題。而扶貧工作應該給下一代更好的關懷,這次活動是一次很好的嘗試。 (株洲日報記者 王軍 通訊員 王文南 攝)
相關新聞:
鄉野掛滿脫貧“棗”
茶陵縣棗市鎮,會是棗樹成林、鮮棗飄香嗎?
7月4日,空山新雨后,記者走進棗市鎮侯泉村,只見黃綠相間的山坡上,一顆顆棗樹蔚然成林,指頭大小的果實掛滿枝頭,空氣中彌漫著沁人的棗香,果農們忙著松土、施肥。
“等到中秋節前后,我們的酥脆棗就可以上市了。”侯泉村村支書唐外茍熱情地迎上來,種棗樹是村里的一大特色,漫山遍野都是“搖錢樹”。
棗市鎮地處茶陵縣西南部,歷史上以盛產蜜棗而得名,當地多處可見野生棗樹的影子。侯泉村曾大量種植棗樹,但因為品質不高、經濟效益低,村民砍掉了棗樹,以種水稻和畜禽養殖謀生。2014年,這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村有貧困戶186戶686人。
“要因地制宜把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天元區派駐侯泉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吳建軍說,根據當地資源、自然條件、勞動力和發展意愿等實際情況,種棗樹是最佳突破口。經與鄉鎮、村支兩委、村民議事委員會多次研究,組織村民外出考察,他們最終確定了發展鮮棗產業扶貧項目。
“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再開發300畝,這不僅是棗市鎮的扶貧項目,也是縣林業局的退耕還林項目。”吳建軍說,發展棗樹種植,既綠化了荒山,又能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
邊走邊聊,吳建軍領著大家朝新開發的棗樹基地走去。穿過一條長長的田間小徑,遠遠地,就聽到隆隆的機器聲,兩臺推土機正在山頭上忙碌作業。爬上山頭,一大片新開墾的土地頓時呈現在人們面前。
目前,工作隊邀請了農技專家對貧困戶進行技術指導,引導貧困戶入股棗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帶動35戶貧困農戶發展產業,預計三年后可實現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
63歲的陳玉連是村里的兜底脫貧對象。她的小兒子前些年患尿毒癥去世,兒媳離家走了,大兒子長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她和10歲的孫子相依為命。如今,陳玉連在合作社做事,每月還享受280元的低保待遇,村里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幫她建起了75平方米的新房。“現在苦日子熬出頭了,做一天事結一天工錢,心里舒坦。”陳老太高興地說。
“山里長滿果樹,產業看得到,摸得著。”合作社負責人賀躍新說,基地規模擴大后,用工量也會增多,合作社優先聘用貧困戶做事,給他們提供就近務工的機會,帶動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昔日荒山荒地,今日棗樹成蔭。村支書唐外茍表示,棗樹壽命可長達百年,這是永不離開的“幫扶隊”,村里將繼續帶動村民擴大棗樹種植規模,不但要讓貧困戶脫貧,而且爭取早日致富。
告別侯泉村,回望棗樹林,那星星點點隨風跳動的淡綠色小亮點,預示著豐收的希望。
(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江先國 株洲日報記者 王軍)
【扶貧日記】扶貧要以心交心
7月9日 晴
晚上七點,忙完了手頭的事,人有些疲憊,但我還是想去歐陽攸鳳家看看。上次幫他們家申報了危房改造,我得擠時間多去他家走一走。
快到他家的時候,正巧碰到正在散步的歐陽大叔。看見我來了,他馬上熱情地迎我進家門,泡上一杯熱茶,與我拉起家常來。
“你們兩老子身體還好不?房子搞得怎么樣啦?”
“門口粉刷了,里面準備貼一個房間的瓷板,瓷板都買了,這幾天砌匠不得空,說是過幾日再來。”
“這回把瓦翻新一下,就不漏雨啦!睡覺的房間和客廳貼一下板,其他的都莫搞了,預算兩萬莫超了。”……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聊天,但我卻能明顯感覺到大叔一家的高興和熱情。為了不影響大叔一家休息,我填好幫扶手冊起身告辭。
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扶貧不外乎三層境界:第一層是上門走訪了解情況,第二層是制定并落實幫扶措施,第三層是解決落實政策之外的其他困難。平常工作時,我偶爾會聽到有幫扶干部抱怨工作難,上戶時手上不提東西不敢去,實際就是只做到了第一層,貧困戶對他們的走訪是出于禮貌表示一下歡迎;而對做到了第二層的幫扶干部,貧困戶內心已經開始滿意了;真正做到第三層的幫扶干部,更能受到他們的熱情歡迎。
但是我想,做到了第三層應該還不是扶貧的最高境界。我們的幫扶,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口頭上的視貧困戶如親人,而是要做到貧困戶從內心深處認為你就是他的親人。
只有以真心換真心,才能讓貧困戶對你有發自內心真正的尊重與認同,這才是扶貧的真諦。(作者系醴陵市船灣鎮扶貧干部 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