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史振華報道:日前,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大會發布《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首次披露成都空間布局優化後的產業布局和主導產業定位,拓寬城市空間,重塑經濟地理,全新的產業體系正在成型。
據《2016年世界城市評級報告》顯示,成都進入全球城市百強,排名僅次於北上廣深;《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成都以98.97的高分位居新一線城市榜首。當前,成都將增強“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為目標,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提升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增強西部經濟中心功能。以先進制造業為牽引,加快工業化進程,重點支持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五大支柱產業提升能級,支持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五大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規模發展,力爭到2022年制造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先進制造業占工業比重達50%以上,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城市。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增強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培育壯大高新技術服務主體,切實增強高新技術服務功能,大力推動企業運用創新成果,構建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對接資本鏈的高新技術服務體系,打造高新技術服務機構彙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效、技術交易市場活躍的西部科技中心。
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金融服務業做強做大,一手抓金融服務能力創新提升,同時迅速提升金融風險防控能力。2016年成都金融業增加值1386億元,占GDP的11.4%;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3.4萬億元、2.7萬億元;在“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居第五位,在“中國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居第三位。
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以國際國內先進城市為標杆,按照“集群發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領”思路,推動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促進文創與產業、城市、商業、旅遊等深度融合發展,大力提升文創的行業首位度、產業融合度、品牌美譽度和國際知名度。
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功能。主動運用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堅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務實”的新開放觀,全方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用好駐蓉機構和國際友城資源,深化拓展國際合作;用足國際空港和國際鐵路港“兩港”資源,高水平建設國際門戶城市;用活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經濟外向度。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增強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著眼建設國際性的生產要素配送中心、信息資源交流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尤其是生產性物流服務業,大力發展跨境貿易和供應鏈體系,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最具影響力的供應鏈樞紐城市。
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
當前,成都市委提出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絡化功能體系,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著力構建以龍泉山脈為中心,南北雙向拓延、東西兩側發展的戰略空間布局,推動成都進入“雙城”時代。
為提升城市整體運行效率和綜合價值,按照城鄉規劃法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成都決定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范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進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區非核心功能,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特別是把實施“東進”戰略作為重中之重,著眼未來50年乃至100年發展,堅持產業分區、集約開發、集群發展,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心東移,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開辟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推進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成都市委市政府將出台“產業新政50條”,重點就是創新要素供給方式,促進要素供給的結構性、制度性轉換,形成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要素供給新體系。
要創新人力資源要素供給,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實施“蓉漂”計劃,改革人才落戶制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設人才綠卡體系,推進人力資源提能行動,形成依靠人才驅動轉型發展的源動力。要創新技術要素供給,加強技術要素源頭創新、技術要素協同供給、技術要素集成轉化,支持培育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等,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要創新土地要素供給,堅持區域導向、集約導向、創新導向,推動土地供給由注重增量轉向盤活存量、優化增量並舉,切實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要創新資本要素供給,加大財政支持產業發展力度,提高企業直接融資能力,加快本土創投機構發展,著力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提高資本配置效率,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創新信息要素供給,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級,強化信息集成應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城市基於互聯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於數據運用的資源配置能力、基於平台驅動的創新發展能力。要創新能源要素供給,大力推行差異化能源供給模式,發展清潔能源服務產業,提升能源保障能力,著力實施綠色、清潔能源轉化工程。要創新制度供給,著力提升公共政策穩定性、行政行為規范性、政務服務便利性,加快構建法治化、國際化、規范化、便利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