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朱開芝、通訊員梁睿、陳俊超報道: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平湖火車站、紀劬勞學校、念婦賢醫院、鳳凰山守珍園這些平湖居民熟悉的“地標”背後有怎樣的故事?從平湖走出去,當年叱吒香江,在政、商、文化各界卓有成就,為家鄉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劉鑄伯,在平湖留下了哪些記憶碎片和精神遺產?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中國、深圳報業集團青年記者餘俊傑日前出版的《劉鑄伯傳》《劉鑄伯文集》都可以找到。
近日,平湖黨工委、辦事處在深圳中心書城舉辦了一場名為“劉鑄伯——深圳平湖的榮光”的新書首發儀式。演講嘉賓有黃樹森、詹秀敏、劉中國、南翔、夏和順、劉旦華等一批文化界人士,以及平湖僑聯及香港同鄉會的各界代表。
新書首發式上,平湖黨工委、辦事處主辦,平湖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張志華介紹:劉鑄伯清末在家鄉倡建的平湖火車站停頓半年後已於去年開通,今年適逢他創建的平湖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開幕百年紀念,平湖父老鄉親一直感念劉鑄伯的恩德。據介紹,劉鑄伯昔日創建的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2001年6月就被有關部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妥善保護;他昔日規劃的百年老站平湖火車站,在停運8年後,在2016年重新啟用,將成為深圳的重要交通樞紐;他與長子開發的平湖鳳凰山礦山,如今成為首批國家級礦山公園。位於鳳凰山守真園的劉鑄伯夫婦及其祖母、母親墓地,正在修葺恢複中。記者了解到,規劃建設中的“劉鑄伯紀念館”也將成為平湖乃至深圳的的一處人文景點。
今年恰逢香港回歸20周年,來自不同領域的嘉賓從中國文化裏的鄉愁理念、《劉鑄伯文集》《劉鑄伯傳》編輯出版、劉鑄伯現象與深圳曆史文化積澱、中西文化交流及深圳文化現象,劉鑄伯品牌與平湖本土文化建設的意義,以及深圳本土曆史文化研究與文獻整理的重要性等不同角度,與市民、讀者分享了這兩部作品對於深圳平湖的意義。新華社高級記者、深圳支社副社長何廣懷認為,這兩部著作的出版,劉鑄伯這個曆史人物從此再也不會“失蹤”,而是進入“不朽者”的行列。
平湖鄉賢劉鑄伯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叱吒香江的愛國人士,對香港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慈善事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對於家鄉平湖更是懷著濃厚的情懷:創設平湖火車站,規劃建設平湖新圩,創建紀劬勞學校和念婦賢醫院,創設工廠解決鄉就業問題,其為平湖所做的貢獻,父老鄉親感念至今。黃惠波說:劉鑄伯長孫劉鎮國、曾孫劉定中掌舵的家族企業油麻地小輪公司,在吹響改革開放集結號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已經開通了香港至廣州之間中斷了30年的直通船,“堪稱改革開放前夕飛進內地的第一只春燕”。
作者劉中國認為:深圳不僅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它也得西學東漸風氣之先。深圳的曆史文化資源並不貧乏,不缺少影響、推動曆史進程的傑出人物。因此深圳成為改革開放前言陣地,不是曆史的偶然;而是建構“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時代,重新審視深圳的地緣文化優勢,找准深圳的曆史文化坐標,是一片值得研究、值得書寫的大塊文章。
早在2004年,剛完成城市化改造的平湖黨工委辦事處,就邀請深圳文史學者劉中國先生擔綱編撰《劉鑄伯傳》《劉鑄伯文集》,他與深圳報業集團記者餘俊傑經過多年深入研究,從清末民國浩如煙海的報紙雜志裏,仔細梳理查抄劉鑄伯的演講、訪談、文稿、信劄等資料,曆經多年的打磨,才有了今天這兩本著作,真實還原了劉鑄伯華人領袖人物的形象,也見證了鳳凰山下平湖這片故土曆經的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