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官網 > 山西 > 地市簡訊

平遙舉行第五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市長峰會

2017-05-17
來源:山西晚報

開幕式現場。

參會嘉賓接受記者采訪。

中外嘉賓參加山西文化旅遊推介會暨特色產品博覽會。

  本報5月16日訊(記者 任俊兵)5月的晉中,激情如火;5月的古城,魅力無限。今天,第五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市長峰會在舉世聞名的平遙古城盛大開幕。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茂才,省文化廳、省旅發委、晉中市等有關領導,蒙古和平友好組織主席、蒙古國礦業與重工業部副部長德·紮格德紮布,俄羅斯國際合作協會主席謝爾蓋·維切斯拉沃維奇·卡拉什尼科夫等中外嘉賓參加了開幕式。

  “萬里茶道”市長峰會是一次綜合性國際會議。此次峰會由萬里茶道(國際)協作體、中華文化促進會、蒙古和平友好組織、俄羅斯國際合作協會、晉中市人民政府主辦,晉中市旅發委、平遙縣人民政府承辦。峰會以“共商、共建、共享——讓城市連起來”為主題,來自中蒙俄三國80個節點城市的政府代表、10余個國際國內組織、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等,就復興萬里茶道、加強城市間合作進行交流,共商經貿文化合作大計。

  本屆峰會內容豐富,主要活動包括會議研討、文化旅游推薦、商貿合作交流三個方面。其間,將舉辦峰會開幕式、萬里茶道論壇、市長圓桌會、申遺研討會、城市旅游聯盟大會、萬里茶道攝影展、山西文化旅游推介會、特色產品博覽會、參觀萬里茶道晉商遺址等12項活動。同時,為擴大晉中在萬里茶道節點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晉中市還面向節點城市分別贈送500張以古城大院為主的景區門票,同時向節點城市發布晉中旅游優惠政策,以達到節點城市旅游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合作共贏的目的。

  “萬里茶道”始于17世紀,是繼絲綢之路後又一重要國際商道,繁榮兩個半世紀。陸上“萬里茶道”南起武夷山,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向北延伸至蒙俄,全長1.3萬公里。為深入挖掘“萬里茶道”文化底蘊,促進沿線城市文化、旅游、經貿等領域繁榮發展,中國發起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晉中市是萬里茶道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作為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城市,晉中去年被推舉為第五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市長峰會的主辦城市,具體承辦地放在以世界文化遺產著稱的平遙古城。

  晉中是縱橫商界600年、曾經創造過舉世矚目經濟奇跡的晉商故里,而晉商是萬里茶道的奠基者、開拓者和繼承者。舉辦第五屆中蒙俄萬里茶道市長峰會,對于進一步確立晉商萬里茶道開拓者、奠基者、繼承者的歷史地位,弘揚晉商文化、傳承晉商精神,加快晉中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萬里茶道國際聯盟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沿線節點城市文化、旅游、經貿等領域繁榮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延伸閱讀

  晉商文化及代表

  中國明清以來的近代經濟發展史上,馳騁歐亞的晉商舉世矚目,山西特別是以太谷、祁縣、榆次、平遙等為代表的晉中盆地商人前輩,舉商貿之大業,經營范圍包羅萬象,奪金融之先聲,錢莊票號匯通天下,稱雄五百余年,創造了亙古未有的世紀性繁榮,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燦爛的商業文化。

  晉商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其歷史可遠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明清兩代是晉商的鼎盛時期,晉商成為中國十大商帮之首,在中國商界稱雄達500年之久。晉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紳家族,它是具有商業烙印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家族。

  晉商文化的代表,包括喬家、渠家、常家、曹家、王家等。喬家、渠家以及曹家都曾走過西口,塞外的風沙磨煉了他們不甘貧窮的意志與毅力,他們用自己飽含着汗水的業績,衣錦榮歸之後,給後人留下了那些雕梁畫棟的宅院,和古色古香、風韻猶存、遍布城鄉、數以千計的庭院建築,而且給建築學、晉商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提供了難得的直觀資料。

  晉中還有不少有價值的商家大院和民居建築,如平遙縣創建中國第一票號——日昇昌,榆次開辟榮商之路的常家,太谷縣的經貿活動伸展到東亞、西歐的曹家,靈石縣因財達官、因官得勢、大院建築南北風格融為一體的王家等,形成了與喬家、渠家大院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被專家學者稱之為民間瑰寶。

  春秋數度,風流盡顯,晉商大院以其輝煌的過去,永垂史冊。後人將沿着歷史上晉商輝煌的足跡,再創新世紀的繁榮。

  萬里茶道上的晉商足跡

  萬里茶道的說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均有分歧。單單從起點,目前,各方面專家的認識就有北京說、武夷山說、漢口說、安化說等。本報所提的萬里茶道,沿用了大多數專家認為的武夷山說。而時間,應該從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開始。

  在長達300多年的時間里,長達13000多公里的中蒙俄萬里茶道,孕育出了一個個富商巨賈,也孕育了輝煌數百年的晉商和晉商精神。這些巨賈即包括祁縣的渠家、榆次的常家、祁縣的喬家,靈石的王家、介休的范家和冀家,以及太谷、汾陽、清徐的眾多茶商等。

  據此次峰會提供的文字和書籍記載,最早遠涉武夷山經營茶葉的,應為祁縣的渠家。祁縣昭餘古城的渠家,其始祖渠濟,早在明洪武年間,就带着兩個兒子往返于上党、祁縣之間,經營土特產,後渠家落戶祁縣。《萬里茶路上的晉中商帮》一文提及,渠家第十二世渠文浩,24歲起便前往武夷山販運茶葉。他的孫子渠同海等,更是在乾隆年間,于內蒙古的包頭開設“長源厚”商號,主要經營茶葉和糧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23歲的太谷人王相卿,和祁縣人張杰、史大學,在歸化(即現在的呼和浩特)共同開設字號“大盛魁”,往來于漢蒙民族之間,經營糧食、布匹、茶葉、絲綢、煙草、皮革等等。大盛魁極盛時,更是有員工六七千人,有商隊駱駝2萬峰,沿途唱起《駝倌歎十聲》小調,一路創業、一路歌,用晉中商人的智慧和實力,奇跡般地築起了晉商萬里茶路不朽的豐碑,成為清代萬里茶路上最大的商隊。

  到雍正八年,清政府正式允許中國商人建買賣城,一時間晉商蜂擁而至。當此之時,在張家口經營已久的榆次車輞村的常家人常威,迅速從庫倫趕往漠北,意在搶佔商機。不幸的是,常威終因年邁去世。接過家業的常家長子常萬玘繼承父業,以經營布匹、百貨為主,在大同、成都、漢口等地創辦了大德川、大德美、大德成、大德瑞、大德正、大德旺等10個以“德”字為標志的字號,號稱“十大德”。常家的家業也形成了一個以張家口總號為中心,輻射蒙古烏蘭巴托和大江南北的商業網絡。乾隆年間,常威三子常萬達以張家口總號“大德玉”的名義,將貿易向外擴展到恰克圖,向俄商出口茶葉及綢緞等商品。

  在眾多的晉商中,祁縣的喬家屬于較晚經營茶葉的巨賈之一。喬家從喬貴發始,三個兒子分立三堂。直到嘉慶十五年(1810年),喬家的後人才開始了遠赴恰克圖的茶葉貿易。嘉慶後期,喬家開設了“大德誠”“大德興”兩大茶莊,並派員南下湖北、湖南、福建等地,專門從事茶葉買賣。喬家還與“大盛魁”,及祁縣渠家、榆次常家等多數晉商聯手,由武夷山,穿湖過江,一路北上,最終經蒙古、俄羅斯,將茶葉生意一直做到了歐亞大陸。

  可以說,古代晉中商人開創出來的,不僅是一條可以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國際貿易通道,也是一條跨越中蒙俄三國的黃金旅游線路,更是一條象征開放、文明、友誼的文化通道。

[責任編輯:肖靜文 ]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