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李苑立、通訊員李曉姍 楊雋瑩報道:炎症性腸病由於病因不明、不可治愈,有“綠色癌症”之稱。
5月19日是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將於當天上午9點起,在門診樓前廣場舉辦“相約5•19世界炎症性腸病日”大型義診及健康公益講座活動,現場還將為患者做免費檢測。
“因為炎症性腸病並發症多,且需要終身治療,患者常會腹痛、腹瀉、血便甚至腸梗阻,不僅身體上痛苦,經濟負擔也非常重。” 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新穎介紹,炎症性腸病曾被認為是“西方人的疾病” ,然而近年來,中國IBD患者逐步增加趨勢非常明顯。如果出現持續腹瀉、腹痛、發熱、便血等症狀,要盡早檢查,警惕是否患了炎症性腸病(IBD)。
炎症性腸病在早期較難識別
據介紹,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終身疾病,青年人發病率高,多在18歲-35歲之間。炎症性腸病的典型症狀包括:持續腹瀉(稀便、水樣便或大便次數增多)、腹痛、發熱、便血等,但也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除了消化道的症狀,還有一些表現如:眼部發紅發癢、口腔潰瘍、關節腫痛、皮膚損害、骨質疏松等。
王新穎教授表示,由於病因尚不明確,炎症性腸病在早期較難識別、容易誤診,加之大眾對其認識不多,導致該疾病常常在初期不能得到診斷和規范的治療。如果診療不規范,不但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甚至會危及生命。
治療需要“個體化”
王新穎教授介紹,炎症性腸病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藥物治療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治療、抗生素等。藥物治療的機制是抑制機體異常免疫,控制腸道炎症,促進腸黏膜修複。
她指出,“一些對症的治療藥物可能是相同的,但它們的劑量和療程可能不同,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因此沒有可以適用於所有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治療方法,其治療需要強調個體化”。
另悉,炎症性腸病患者在飲食上要少食多餐,食物要高熱能、易消化、低纖維、低糖少油,忌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