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翔與Tunney Lee在討論中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盛芳齡、黃裕勇報導:隨著5月24日國際定向越野日的逼近,2017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第一站將在臺山市海口埠開啟,與此同時,“驛道依舊在,故人何處尋——尋訪僑批銀信後人”活動也將在五邑地區深入開展,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內容越來越豐富。
目前,臺山正在多管道深入挖掘古驛道文化內涵,如徵集銀信資料、設計銀信柱、建設銀信博物館等,發動海外華僑建言獻策,做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挖掘“中國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及銀信精神的內涵。
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一年多的情況,引起了廣東籍在海外學子們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關注,他們對南粵古驛道興趣濃厚。近日,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留學生阿翔與該校榮譽教授Tunney Lee就南粵古驛道保護和五邑地區銀信文化的挖掘進行了一番討論,內容專業,素材彌足珍貴。這是一次在距離華人留美求學140多年之後,兩位粵籍、年齡相差一個甲子師生之間在海外的對話,是一次對歷史、對人文古為今用的探討。
Tunney Lee作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是第四代廣東臺山華僑,其父親曾在哈佛求學。Tunney Lee在1970年出任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都市規劃及研究學系主任;199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出任建築學系創系系主任;曾擔任波士頓重建局總規劃師,馬薩諸塞州資本規劃和運營部總負責人。自1994年由香港返回麻省理工學院至今,Tunney Lee作為兼職教授繼續專注於可持續的住區發展研究,相繼主持了佛山、深圳、香港和汕頭的相關住區規劃設計研究。
“銀信柱陣”展海外華僑歷史
中國廣東的臺山市海口埠被稱為“廣府人出海第一港”,那裏曾是臺山乃至五邑地區人們漂洋出海的古碼頭,見證了百年前華僑漂洋過海的艱苦奮鬥史,海口埠作為五邑先僑出海謀生的重要口岸,催生了發達的銀信業。如今,作為南粵古驛道活化的重要內容,臺山正在海口埠設計紀念柱,以紀念柱作為標誌性建築來展現銀信精神。
對此,Tunney Lee認為,銀信為內容組成的銀信柱陣,作為展覽可增加多樣性的感受,柱子上要有豐富的內容。例如,每個銀信柱可以介紹不同主題的海外華僑歷史,包括礦工,建築工,學生,學者等各類人才。
在展示不同職業的海外華人的故事之餘,Tunney Lee表示,銀信柱陣也可以記錄悠長的中美移民歷史上特定的時間點和時間線,可以從挖掘1872年清政府官派留學生赴美求學的故事開始。他說,僅以麻省理工為例,就有許多故事可以挖掘講述。
Tunney Lee介紹說,首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的波士頓唐人街華人學生梅連枝,在波士頓出生,唐人街長大,父親為臺山人,於1876年移民美國。梅連枝靠奮鬥打拼成為成功商人及華人領袖,為波士頓華商會創始人,
此外,出生於開平,早年移居美國,1925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建築系的黃玉瑜,更是中國近代第一代建築師。1929年,他應國都設計技術鑽研辦事處處長林逸民等人邀請,放棄美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攜家人回國,為南京、廣州城市規劃和現代中國建築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他曾參與南京城市和中山陵的規劃和設計工作。像這種例子,五邑地區都應該好好挖掘。